2000年,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村争取到了108万元的日本贷款项目,建成了7座“四位一体”的高效日光节能温室,村民们与美兰花卉公司签订了花卉种销合同,由公司提供花苗、技术指导并负责鲜花销售,农户负责花卉种植。2001年,一个温室花卉的收入达到了1.5万元,比温室蔬菜的亩收入高出8000多元。
花农刘娟莉回忆说:“当时谁敢相信呀!6分地也能挣这么多的钱。”
该村党支部书记孙述海回忆道:“我们村有2500多亩地,过去以小麦套种玉米为主,平均亩产小麦600斤,玉米900斤,按当时的市场价,收入在500元左右,人均只有1亩地,村民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腰包里没有钱。而相邻的村子借助村办企业和建筑业,经济发展在提速,而我们由农业社时的先进村滑向了落后村、贫困村。”
如今,蔬菜、花卉已成为孙家大庄村的两大支柱产业。要改变贫困面貌,必须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做文章、要效益,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与孙家大庄村一样,全省大部分农村都有过类似的经历。1997年,我省农民户均卖粮396公斤,比1996年多卖16公斤,收入反而下降67元,到1999年,农民户均卖粮增加到589公斤,比1996年多出售210公斤,增幅为56%,但所得收入仅增长15%。“种粮不挣钱了,怎么办?”从省委、省政府,到每一个普通农民,都曾有过类似的思考。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展农业特色农业,成为我省农业的必然选择。近5年来,全省各地都开展了有益的尝试。
自2000年开始,农业结构调整在我省各地遍地开花。河西灌溉农业区发展制种、酿酒原料基地;中部、陇东旱作农业区发展马铃薯、中药材及肉牛、羊生产;陇南山区种植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产品……一时间,陇原大地气象为之一新;一夜之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被推到了风大浪高的市场前沿。
产业结构调整,直接推动了农字号产业的飞速发展。如今,河西以冻干蔬菜、乳品加工、酿酒为主的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中部以马铃薯、中药材、牛羊肉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异军突起。产业的发展,使昔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们,将眼光更多地放在市场上,类似于“订单农业”、产业链、信息的“新名词”已成为农民们的家常话。
产业结构调整,受益的还是农民。去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4元,增长了7.8%。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一批有超前思想的农民,走出大山,走向市场,开始从事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工作,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
如今,把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结合起来,扩大产业规模和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集中力量发展马铃薯产业和制种业,提高果品蔬菜品质和产量,加快建设中药材、酿造原料种植基地;扶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整合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
正值阳春三月时,泛青的麦苗绽放着春的希望。在广袤的田野上,陇原广大农民期盼着即将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又开始孕育着金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