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甘肃按照"改革抓企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具体部署,通过产权多元、核销坏账等一系列大动作,按期完成国企改革攻坚计划,目前正瞄准装备制造业,将国企改革引入调中求进的新佳境
"不管改革的困难有多大,改革的决心不动摇;对政策明确、条件成熟的,加大力度,果断推进;对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但还没有现成经验的,鼓励大胆探索,努力蹚出一条路子来。"近日,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这番话,概括了甘肃省坚决推进国企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三年来,甘肃按照"改革抓企业"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具体部署,通过产权多元、核销坏账等一系列大动作,按期完成国企改革攻坚计划,目前正瞄准装备制造业,将国企改革引入调中求进的新佳境。
产权多元:有进有退合理流动
通过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甘肃的一大批国有重点企业走出效益低迷和亏损严重的泥潭。
兰石集团的前身是兰州石油化工机器总厂,曾是国内石油钻采机械、炼油化工设备制造的排头企业、石油化工机械的生产基地。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企业发展开始陷入困境,连年亏损,到2000年底已累计亏损3.8亿元,企业负债率高达107%,职工7个月没有领到工资,生产经营基本停顿。
为了扭转局面,兰石集团瞄准产权做文章,提出了"精干主体,分块改制"的企业突围方案。2001年2月,石油钻机制造部分同世界最大的石油制造商美国国民油井公司合资,组建了兰州兰石国民油井工程有限公司;同年11月,炼化设备制造及热加工部分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债转股"的形式合资成立了兰州兰石机械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6年后的今天,兰石集团在完成从破产边缘到辉煌重现的转变同时,也成为甘肃省国企改革攻坚后出现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典范。兰石集团下属企业性质不仅有国有或国有控股,还有外资、合资、民营等多种形式。
此外,金川公司引进宝钢、太钢等战略投资者,建立起了上下游产品战略合作的紧密联系;海航集团重组甘肃机场,转让收益9.3亿元,全部用于对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有限公司进行增资扩股,为甘肃航空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四川美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5亿元对刘化集团进行增资扩股,使身处绝境的刘化集团重扬风帆……正是通过这种引强入甘、资本重组、股权分置改革等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甘肃省促使70%以上的省属重点企业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轨道和利用资本市场扩大融资的快车道。
核销坏账:柳暗花明轻装上阵
甘肃省曾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近70%,其中国有工业企业提供的部分占国有企业的近五分之四;国有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全省工业资产总额的80%以上,职工占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近70%。
长期以来,不少企业陷入困境,其中扭亏无望、资不抵债和资源枯竭的"三类"国企约占到亏损大中型企业的70%。这种现状表明,甘肃必须利用国家政策性破产的机遇,通过破产重组、核销坏账的办法给企业起死回生的机会。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攻坚计划中的66户实施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的国有企业中,已破产终结50户,正在实施破产的14户,即将实施2户。已破产终结的企业共安置职工17.31万人,核销银行呆坏账55.06亿元。
随着企业重组改制的快速推进,许多企业通过政府承担改革成本,终于甩掉了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纷纷将剩余的优势资源重新集中在一起轻装前进,实现了增值盈利的良性发展。
据甘肃省国资委统计,该省省属企业目前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省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0%提高到60%;改制和破产企业加强了非公经济的发展,与5年前相比,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由1527.42亿元增加到2205.8亿元,利润从亏损10亿元到实现盈利52.08亿元。
重振制造:把"甘肃造"打成金字招牌
历史进入2007年,甘肃的国有企业改革经过几轮淬炼,又一次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为此,该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2007年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年",通过技术创新、品牌提升等举措,全面打造甘肃装备制造业,缔造一批"甘肃制造"的知名品牌。
甘肃与装备制造的渊源开始于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电工电器、数控机床、风力发电机、真空设备等领域,甘肃都有较强优势,在全国市场也有很大份额。但从1990年开始,该省装备制造业一度大幅下滑,从一个国家的重要基地衰落到全行业亏损。
通过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下划企业改革改制、政策性破产等措施,一大批企业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为此,甘肃省决定未来五年,加快装备制造企业重组改制步伐,多渠道拓宽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投入,重点支持重点建设项目所需技术装备,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省发改委主任邵克文透露:"甘肃省财政今年安排了2000万元装备制造业扶持专项资金。省发改委也将从预算内资金中拿出一部分,重点用于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扩大生产的银行贴息,从而把银行更多的资金吸引过来,投向装备制造业。"
经历过艰难的脱胎换骨,甘肃装备制造业正在浴火重生,向全面参与国际化市场的重新分工进行冲刺。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15%左右,到"十一五"末期,力争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180亿元。
调中求进:"好"字当头加快发展
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2007年甘肃省将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继续推进省属优势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体制创新。
主要措施是:加快引进国外、境外、省外和国有经济以外资本,继续推进国有大企业产权多元化的体制创新;加快下划企业改制破产重组,转入非公有经济发展轨道;继续推进剩余"三类企业"的破产重组;加快农垦、建筑、交通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省属企业外派监事会制度,创新国资监管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甘肃省工业经济暨国企改革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副省长杨志明指出:要调中求进,一是效益和速度要"进",要大幅提高中央在甘企业的增长速度,降低经营亏损,加快市州以下企业的发展,保持省属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势头,力争2007年全省工业经济达到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实现利润的增长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二是技术创新要"进",加快石油石化、有色冶金等支柱产业升级,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煤电资源优势转化,为全省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三是企业做大做强要"进";四是节能降耗要"进",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实现明年节能4%以上的目标;五是和谐发展的环境要"进",努力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不断涌入甘肃省的"洼地效应",实现工业强省又好又快发展。
甘肃省有关领导解释说:"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快"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强调,"好"是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要求,"好"字当头,表明既要数量更要效益,既要总量更要质量,更需要加快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