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天水市邮政局和天水市政府劳务办联合向26家用工单位发放了5000张“绿卡天水劳务卡”。在天水务工的四川嘉通建筑公司工人小柳成为“绿卡天水劳务卡”的首批用户之一。他和他的伙伴们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在外省几个城市间奔波。在小柳的眼中,“这张劳务卡能给我带来资金安全”。到2月6日为止,首期制作的2万张卡已经告罄。
2006年,甘肃邮政依托邮政遍布城乡的网络资源优势,高擎服务“三农”大旗,昂扬奋进在陇原大地上。如今的老百姓都知道,邮局不只送信、送报、汇款,还可以配送化肥、农药、种子;邮政绿卡对用户来说,更是“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邮政绿卡:沟通绿色城乡“绿卡天水劳务卡”是经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批准,由天水市邮政局和天水市政府劳务办专门为外出务工人员量身定制的银联储蓄卡。天水市有邮政储蓄网点47个,基本形成了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邮政通信服务和金融服务的网络体系,在向广大农民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天水邮政还新建了705个“三农”服务点,除了为当地农民提供农资和农业生产品配送外,还搭载了其他部分邮政基本业务。
天水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国华这样评价:邮政部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专门设计制作并免费为农民工发放“绿卡天水劳务卡”,是一件实实在在为广大农民工服务的善举,在政府与农民工、企业与农民工、务工者与市场之间搭建起一座可信赖的桥梁,农民受惠,企业受益,政府满意。
甘肃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邮政储蓄和邮政汇兑一直是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2006年,我省邮政通过调整思路,创新经营,向全省发放绿卡100多万张,天水、定西、陇南、庆阳、武威等有先天资源优势的局通过积极建设绿卡村镇、代发粮食直补款等项目,使中央扶持“三农”的政策有效传导到了农民手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武威古浪全县建设绿卡乡镇3个、绿卡行政村68个,其中黄羊川镇21个行政村全部使用了邮政绿卡。当地邮政还和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合作,帮助代发粮油直补款、乡村教师工资、退耕还林款、各类社保资金、计划生育奖励金、定单农业制种款等。去年,全省邮政代收电费1721万元,解决了许多地方农民交电费难、企业收电费难问题。
物流配送:方便百姓生活2006年,省邮政部门把服务“三农”
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高度,强势推动。
一支特殊的绿色队伍———邮政农资配送大军,像一条绿色的飘带舞动在千里陇原。围绕“助推特色经济,真情服务‘三农’”主题,邮政部门加强与相关涉农单位的战略合作,规范管理,强化终端网点的营销能力,推出了“拉网式推销+大客户营销+项目营销”的三合一营销模式,对农村市场进行着拉网式无缝隙覆盖,建立完善了“市—县—乡”三级配送体系和村级配送网点,共建邮政“三农”服务点7366处,行政村覆盖率42.3%,全年仅“金大地”液肥就配送了2.9万吨。这些服务点不仅配送邮政统一引进的农资农生产品,还代办各种邮政业务,成为帮助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渠道。去年11月,陇南武都区发生5000亩蒜苗疫病,邮政部门积极组织农技专家调配农药,5天时间就控制住了疫情,得到了政府和农户的一致好评。老百姓说,邮政农资配送不仅解决了农村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也缓解了他们的购买难问题。
邮发报刊:传递致富信息邮政在为农民送去方便的同时,也把致富信息送到了农村。甘肃邮政每日平均向县以下农村地区投送报刊19.5万份,邮政发行渠道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重要渠道。邮政为农村朋友提供科技致富、农民生活、普法类报刊,收订到农户,服务到田间。今年,我省邮政为全省所有乡镇集订分送了33952份《新农村商报》,用扶贫款为全省的贫困村订阅了《甘肃农民报》等致富报刊。陇南市县、区各单位结合全市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双培双带”、“双联双促”、“结对子”帮扶活动,为贫困村的每一个社(组)赠订了《甘肃农民报》和《甘肃科技报》,大力开展智力扶贫活动。平凉市邮政局各农村支局所积极与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联系,努力发挥党报党刊出版单位的独特地位优势和影响力,从创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动员企事业单位开展送文化下乡、文化扶贫、赠报入户等公益活动,为17个乡镇订了《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农民报》等报刊……
我省邮政凭着百年品牌和遍及城乡的网络资源优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越拓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