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水麦积山
中新社甘肃新闻网3月13日电 甘肃旅游业进入发展最快期
“甘肃旅游尽管在2003年遭受了非典致命性的打击,损失惨重,但2004年就得到了恢复,2005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2月21日举行的全省旅游工作会议给人们呈现出一组鼓舞人心的数字:在过去的200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人次为1236万多,比上年增加四分之一多,甘肃旅游总收入达到62.5亿元,增加7.3亿多元,创下历史新高。
其实,还有一组数字同样令人憧憬和向往。这就是会议提出的2006年全省旅游发展目标:旅游收入要达到70亿元,接待游客人数要达到1400万人次。据悉,2005年,甘肃旅游业收入增幅在11.68%,业内人士预测,按照这个速度,应该能够较好地实现上述目标。
“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要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全省具有优势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排序和评估分析,提出了调整旅游产品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省旅游局局长邓志涛说。
记者了解到,“十五”期间,省旅游局的工作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来单纯的行业管理逐步转变到面向全省,从宏观上指导产业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塑造甘肃旅游整体形象,推动产业全面发展。实施了点、区、群、带开发战略和X骨架重点发展战略,使我省旅游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快的发展阶段。
经过几年努力,现在全省已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西、中、东三区联动,七个景区群整体发展,六条旅游线路呈放射状的开发格局,形成了沿丝绸之路、黄河流域分布的旅游经济带。这一发展思路已经被省发改委采纳并写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旅游产品和投资出现多元化
“十五”期间,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也实现了新的突破。省发改委通过国家发改委争取到3.2亿元国债资金用于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省财政厅和省旅游局在“十五”期间向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旅游局累计争取到国家旅游发展资金2360万元,支持新开发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省财政用于旅游业发展的财政预算也逐年增加。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宣传促销和开发项目补助,真正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省旅游局有关人士说,在政府导向性资金投资的影响下,旅游投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甘肃旅游产品结构由原来只打人文景观一张牌,变成了打“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俗甘肃、现代甘肃”一副牌。具备基本接待条件的景区景点由2000年的73处猛增到219处,A级景区达到57处,其中4A级景区达到17处。旅游产品丰富多彩,旅游形式灵活多样,除了观光游以外,休闲度假游、生态体验游、山水风光游、科考探险游、体育健身游、民族风情游、自助游、自驾车游、农家乐及农村生活体验游等各种旅游形式纷纷涌现,各市县都能开展富有特色的各项旅游活动。在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全省旅游项目建设掀起了新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到2005年,全省开发建设的各类旅游项目共有798个,总投资达到72.8亿元。绝大部分属于社会资金投入,尤其是业主自筹、金融信贷、社会集资、私人资本及省外和国外资金引入比重较大。其中,敦煌市引进5亿多元资金开发伊塘湖项目;黄河石林引进玛雅集团1亿元投资;甘南州投入旅游基础建设资金达1.2亿多元;平凉市确定了12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4207万元,完成投资2843万元;庆阳市投入旅游开发资金1650万元;全国著名的国扶贫困县宕昌县,引进4000多万元开发建设旅游服务设施——绍兴宾馆。各地旅游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在老景点热度不减的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新景点,成为近两年游客踊跃选择的新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