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平方公里
本报兰州讯(记者宋振峰)卓有成效的水土保护及蓬勃发展的生态建设,改善了我省生态环境,有效遏制了我省水土流失恶化趋势。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8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48%。
我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5亿多吨,给黄河下游防洪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近年来,我省开展梯田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规模化水土治理工程,各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平田修路,投工投劳,让山顶林草戴帽,山间梯田缠腰。目前,全省梯田增加到2625万亩。继庄浪县后,宁县、安定区也加入到了省级梯田化县行列。
我省的水土流失治理,离不开一个个项目的坚强支撑。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长治工程等十多个国列项目,宛如一颗颗碧玉,浸润着陇原的山川沟壑。与此同时,1216条小流域被精心治理,1.52万平方公里的小流域披上了绿装。泾川县田家沟小流域,被列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环县七里沟、庄浪县榆林沟、安定区花岔流域等11条坝系已正式纳入国家建设计划。
伴随着退耕还林与封山禁牧的脚步,舍饲养殖与农村能源建设也走入了千家万户。规模化的水土治理,带动了广大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也不断加大,全省经济林果已步入规模化、标准化发展阶段。截至去年底,全省经济林总面积已达981.71万亩,特色产品逐步形成,名优产品不断涌现。我省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迈出了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