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挡不住岷州大地滚滚春潮。洮水流珠,唱响着欢快奔放的花儿;岷山含黛,吟诵着壮丽恢弘的诗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岷县,这块曾经苍凉的土地,正牢牢把握住独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打特色牌,走特色路,突破发展的层层桎梏,雄心勃勃地确立了建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集散中心的新目标。
山与水的交响:突破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岷县特色经济体系“捧着金碗碗,喝着面糊糊”,曾是岷县人说不出的心痛。
“向内看”,熟悉的山山水水,藏着多少外地人羡慕的宝贝。有“岷归”、红芪、黄芪、党参等238种中药材,有独此一家的“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有30多种金属、非金属矿,还有丰富、独特的洋芋、水能、旅游等资源。
但说起经济发展,岷县人每每赧颜:县内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经济基础薄弱,工业规模较小。再加上光有资源,没有加工,光有粗加工,没有精加工,硬是摘不掉“国扶县”的帽子。譬如年产4万多吨的“岷归”,获得了国家原产地认证,占全国外销市场份额的90%。
但多年来只是卖原料,没赚来几个钱。
困境,促使岷县人开始反思。如何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怎样突破?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发展规划,确立了“做强特色产业,提升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形成了“突破岷县”的发展战略,开始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特色资源。近年来,药材、洋芋、草畜等农产品加工业突飞猛进,不仅延伸了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还涌现了一批龙头企业。
人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不再只是“岷归”,不再只是这天然的药库,而是规范种植,“公司+基地+农户”,当归嫩肤水、当归浓缩丸……随着龙头企业的成长壮大,农民种药材有了“用武之地”,药材加工的深度、广度难以置信地发展起来,当归变成了一系列捕捉眼球的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眼下,仅药材,岷县就有5种16个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近千万元。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现在,岷县中药材、洋芋、草畜三大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4%来自这三大产业。全县每年从这些特色产业中可获税收1200万元左右,占财政收入的近1/3。
项目建设也加入了山水间的交响曲。借助一个个项目,岷县唤醒了水电、矿产、旅游等资源。初冬时节,奔腾的岷县洮河段又添一颗“明珠”———投资近亿元的坎峰水电站开工奠基。沉寂已久的河川沸腾起来了,古城水电站完工,清水电站开工,接二连三的大手笔,让岷县33.5万千瓦的水资源造福于民。
资源转化,给岷县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组数字可能最有说服力:2005年岷县生产总值达8.3亿元,同比增长了10.9%。
农村相对贫困面由2000年的42.25%缩小到如今的26.04%。
虚与实的呼应:关键是要突破自己,围绕发展求真务实岷县能将生态劣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县干部作风发生了全面转变。
时至今日,县委书记位志荣还对2002年10月的一天,记忆犹新。这是他到岷县上班的第一天,40多人就上访,着实给了一个“下马威”。
那一阵子,经过一系列负面事件,岷县有些干部思想萎靡不振,作风疲软懒散,大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导致一些涉及老百姓利益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事情是由人来做的,没有一身正气、团结向上的好班子、好队伍,发展从何谈起?”位志荣掷地有声。
错者改,误者惩,岷县开始整顿干部作风,要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以民为本,服务于民,成为考核干部的基本准则,岷县将这一准则形象地称之为“干货”。“干货”就是看谁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对那些占着位子不干事的干部,县委、县政府毫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