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甘肃新闻>>张掖>>正文

张掖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见闻
(2005-8-15 7:31:25) 有位读者读过此文 来源:甘肃日报  打印本页

  播绿荒滩留人间 ———张掖市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见闻

  张掖市坚持不懈造林绿化戈壁荒滩,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取得显著成效。临泽县板桥镇西柳村农民陈军联合另一户农民李明国,承包了风沙沿线的一片沙荒地,今年筹措资金26万元,已完成治沙造林1700亩,使防风固沙林带不断延伸扩展。

  据市林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林地资源的合理流转,促进了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中造林3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就发展到了67户,呈现出了规模化、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由高台县农民柴在军创建的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集农林高科技成果试验、研究、培育、转化、推广、应用为一体,使4700多亩的戈壁荒滩变成了优质绿化苗木基地,培育的优质绿化苗木畅销省内外园林公园和绿化现场,其中探索总结的国家级珍稀树种———甘肃祁连圆柏的沙区育苗技术,经科技部门鉴定验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公司法人代表柴在军由此而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奖章。

  非公有制林业经济的蓬勃发展,绿化了戈壁荒滩,把充满勃勃生机的生态绿洲留给了人间,是一件为了自己又想着子孙的功德事业,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临泽县有一家20世纪50年代组建的国有五泉林场,有林面积已发展到了8.3万亩,然而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降雨量减少、蒸发量加大、地下水位下降等自然因素,使70%左右的林木退化为残次林,而林场又没有钱打井引水浇灌林木,致使残次林面积逐年扩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林业部门以优惠政策激活民间资金,加快国有荒滩林地的绿化进程。其原则是致富能人租赁国有荒滩林地后,不能改变林地的绿化用途,实行以林还林,自筹资金改造更新残次林;租赁期限为20至40年,前3年承租人不缴纳租赁费,第四年以后的租赁费按照沙荒林地的质量合理确定;承租人改造更新残次林严格实行“伐一栽十”的政策规定,并且生态林与经济林科学布局,谁租赁谁改造、谁更新谁投资、谁栽植谁管护、谁经营谁受益,林权归租赁人所有,从而激发了致富能人投资绿化国有荒滩林地的积极性。据五泉林场的负责人介绍,投资改造更新残次林的致富能人已增加到了20多人,有的独立经营,有的联合经营,投资最多的100多万元,投资最少的也在20万元以上,已改造更新残次林地8000多亩。

  在发展民营经济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张掖市民营企业和致富农民为了开拓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积极构筑农林牧相结合的循环特色经济体系,纷纷增加投资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经济,从而打破了过去单纯依靠国家投资发展林业经济的格局,使闲置的荒滩林地由“死资产”变成了“活资产”,扩大了生态绿化的版图。创办矿山企业起家的刘自志,2004年1月租赁332亩国有残次林地后,当年就投资22万元建起了防护林带,已将210亩残次林地改造更新为枣树园。尽管目前还没有形成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广阔的发展前景使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最 新 图 片
我国著名经济专家胡鞍钢为甘肃发 抢救甘肃庆阳北石窟寺 加固危险崖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视察武威 聚焦偏远山区的教育:贫困挡不住 陇南烟草职工巡回演讲掠影 甘肃省嘉峪关展现边关冷月绝美景[图]

相 关 新 闻 相 关 专 题
·陇右尽现江南绿-建国55周年天水市林业生态建设回
·天水市秦州区三北四期工程造林进展顺利
新 闻 评 论
请注意: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2、天水在线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3、您在天水在线留言板发表的言论,天水在线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本月热点
·兰州东方红广场将改建
·甘肃一法官借办案之机以帮忙为由强奸当事人
·甘肃中学生在校被打致死 父亲割下其头颅找校长
·父亲割儿头颅讨公道续:孩子遭老师毒打致病(图)
·兰州市委书记陈宝生高度重视执法人员遭群殴事件
·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昨日判两“洋小偷”蹲大牢
·兰临高速公路频频滑塌 各方纷纷热议责难多多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增至150只
·兰州东方红广场全新改造方案出炉 建设资金13亿
·兰州20多暴徒开车抢劫仓库 扔石块疯狂袭警
·白银市喜迎恢复建市二十周年
·猪链球菌疫情累及兰州 部分摊点大肉销售下降
·李自成死后埋在甘肃兰州榆中县青城苇茨湾?(图)
·大师走了!兰州城市规划开拓奠基人任震英辞世
·众星闹白银 张柏芝姜育恒香香李湘齐聚首
·兰渝铁路11月底前评出最佳方案明年全线动工
·兰州中川机场百余乘客强闯安检通道
·涉嫌犯罪被羁押1677天 证据不足获释并获赔10万
·兰州严防猪链球菌疫情 封堵“川籍”猪仔
·国内最大的百龙洮砚亮相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