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文天水>>正文
冯沙驼:红烧肉的故事
(2023/9/5 9:20:16)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红烧肉的故事

冯沙驼

  1965年秋,全市一年一度的中学文艺汇演又一次拉开帷幕。别看只是登台演几个节目,唱几首歌,哪个学校能争上第一,可对我就读的学校而言,那意义就更不平凡了。

  在当年,文艺演出可是对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情况的检验,体现了整个学校的综合素质。对这座有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积累,国内小有名气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来讲,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是否在子孙后代中得到完美体现,发扬光大,学校对全社会又是一个交代。

  我所在的学校在省里和当地可是赫赫有名,不仅仅是它历史悠久。学校的前身是1876年由当时的巩秦阶道巡道董文渙创建的甘肃“陇南书院”。创建之初董文焕即敦请秦州进士任其昌(字士言)为山长,另请学监两人。更重要的是书院一直奉承的教育宗旨。当年任其昌倡导的办学宗旨和方法是“先通经史,旁逮古文,尤以躬行为本。”重视身教,严于律己,操守自洁。以后,书院又以立品—即品德修养是每一个学生的立身之本:穷经—经书是学生学习的中心课程;读史—应当多读浩如烟海的史藉,从中以长见识;博古—要求对六朝名人传记,古诗及唐宋八大家著述和书法亦应了解并钻研。多少年中,《陇南书院》的名称虽多经变更,但这些办学的宗旨一直未变。作为一所历史悠久,各类人才辈出的学校,在省内,尤其在甘肃东南部影响极大。解放后,学校得到了高度关注,在“德、智、体、能全面发展”教学方针指导下,学校管理、教学质量在全省一直处于前列,为祖国建设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因此,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对学校的关注程度,参与全市重大活动的期望值很高就毫不奇怪了。

  像往年一样,在全社会关注下,对这次汇演,学校一点也不敢轻视。从校长到分管音美老师,拿出了浑身解数,抽调了得力教师,从精心选择舞蹈类型,伴唱歌曲,挑选舞蹈、大合唱队伍入手,可以说全校总动员,大有不拿第一誓不罢休之气势。毫不夸张的说,当年那个气氛,和二十多年后,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全国总动员时的情景不相上下。

  很幸运,在全校高中班级挑选大合唱队伍时,我们班被幸运选中。班会上,班主任老师毫不掩饰他的兴奋之情,他说,选中我们班,是全班整体形象好,多数同学的音质也不错,尤其以住合唱中,互相配合,团结协调,取得良好的影响。他一再要求全班同学,服从学校音乐老师的统一辅导,认真参加好合唱队的训练,为班级和学校争取荣誉。

  严格的合唱训练开始了,学校选中的参赛节目是仿照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南泥湾―军民大生产”中的那段舞蹈进行表演。合唱队的任务是配合舞蹈,在舞蹈中插入大合唱。合唱队要音色统一,声音洪亮,整齐化一,唱出气势,和舞台上的舞蹈队配合得严密和缝,不出一点差错。

  原以为参加合唱队,人人有份,每个同学都信心十足,兴奋不已。谁知训练一开始,辅导老师就讲,在训练中,根据同学们的表现,合唱队要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淘汰,一部分同学将被淘汰出局,最后选中的才算正式的合唱队队员。果不其然,经过三轮淘汰以后,全班同学只剩下一半成为正式合唱队队员。还好,我很幸运的作为合唱队的一员被留了下来。

  离正式的文艺汇演时间越来越近,合唱队的训练也越来越紧张,要求越来越严格,同学们都知道,这关系到学校的荣誉,班级的荣誉,一点也不敢松懈,马虎。最后一周,我们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合唱队和舞蹈队进行合成排练。学校要求我们要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全力以赴,注意保护好自身的嗓子,到最后演出时保证不能出错。校长和负责老师几次到排练场看我们排练,鼓励我们好好排练,争取拿下本次汇演第一名,为学校在全市争取荣誉。

  那一段时间,正常学习一点也不能松懈,每天的作业也必须按时完成,大合唱的训练一次也不能缺少,玩耍时间没了,休息时间短了,渐渐的也有点疲惫感。家里看到这种情况,尽量在伙食方面给予注意,无非在全家吃饭时,给你碗里多夹点菜,有肉时多了几块肉,时不时在面条里加上一小勺猪油,在当时的条件下,全家人中,对我算是特殊照顾了,自己也大有受宠若惊的感觉。

  文艺会演的最后一天到了。

  那天上午,老师宣布,参加演出的舞蹈队、合唱队的全体成员下午进行最后一次合成演练。演练后,进行正式演出前的准备工作。为了不影响晚上的正式演出,晚餐由学校统一安排。

  下午5点,合成演练顺利结束,现场观看的学校领导及相关老师都十分满意,要求我们再接再厉,在晚上的正式演出中拿出最高水平,演出最佳效果,取得最好成绩。然后,集中前往学校饭厅就餐。

  学校的饭厅不是很大,四周没有围墙,顶棚也很简陋,里面就若干条长桌、长椅充当餐桌,整个大厅就餐可容纳上百人左右就餐。

  我们进入餐厅,迎面一眼就看到隔着玻璃窗,厨房里面热气腾腾,一层层蒸汽在里边笼罩着,升腾在空中,挂在玻璃上。蒸气中,隐隐约约看见几个穿着白大褂,头戴白帽的厨师在半米多高的锅台上,忙着在揭蒸笼。一米见方的蒸笼,一只只摞在一起,有两米多高,足有十几层。两位厨师一左一右,把蒸笼一只只抬下,落在案板上,刚揭开盖的大馒头,玉米面发糕,冒着热气,尽情的在散发着它那充满麦香,玉米面香味的气味。另一个锅台上,已经炒好的大锅菜,盛在几个大盆中,仔细一看,是辣椒土豆丝,白菜绘豆腐。菜的香味和馒头、发糕的香味混合在一块,从厨房里向食堂大厅里弥漫着,散发着。从小到大,绝大多数同学从来没进过大食堂,每个家里小小厨房里的那种早已熟悉的气味,怎能比得上只有这种场合中充满诱惑力的香味,诱人的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吃上的白面馒头,每个人的食欲迅速被勾起,不由得垂涎欲滴,咂嘴舔唇,期盼着快点进餐,但谁也不好意思说出口。

  排好了队,每人准备按顺序在取饭口领取晚餐。带队老师宣布,学校对这次会演十分重视,同学们最近也很辛苦,今天晚上的晚餐,学校食堂特意给参加演出的同学,包括合唱队的同学们每人准备了二个白面馒头和一份素菜,另外再加上一份红烧肉,希望同学们吃得开心,更加努力地去演出。

  “啊!红烧肉。”在场的每个同学谁也都没想到,听到有红烧肉吃,大家顿时吃惊了,人人眼中都露出惊喜的神情。要知道,当年,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每个同学家庭都是在缺吃、少穿,饿着肚子中挺过来的,现在国家经济正在缓慢恢复之中,虽然可以吃饱了饭,但每月限量供应的细粮和粗粮各占了一半,平时也难以吃到纯白面馒头。食品供应虽然不像前几年那么几乎断供,但肉食、副食品供应仍然十分紧缺,每家每户、每人每月按票去购买的也仅有半斤肉,四两清油。在家里,每月买的肉大部分炼成了猪油,用于日常炒菜,剩下的炼成臊子,像宝贝似的存放起来,非不必要时不去动用。至于红烧肉,好多家中,除了在过年时能吃上外,平时红烧肉是什么样,味道好不好,似乎都快忘记了。

  厨房里,厨师抬来一只蒸笼,笼盖一揭,顿时,红烧肉的肉香味,调料的特殊香味散发而出,扑鼻而来,香味十足。仔细瞧,只见早已炖好的红烧肉,盛在一只只小碗里、整整齐齐的置放在蒸笼里。大家睁大眼睛盯着蒸笼里的红烧肉,又几乎闭住呼吸,不由自主的尽情地往鼻孔里吸入这种久违的,又让人期待的肉香味。

  我拿着两个馒头,一份素菜白菜绘豆腐,还有那一小碗红烧肉,坐在餐桌上,仔细看,盛红烧肉的碗不是太大,大约直径有10公分,碗里盛有七、八块红烧肉,每块一寸方, 红中带白,白、红相间中,红的是一层瘦肉,肉质鲜嫩,白的是一层肥肉,油渍渍的,最外面的一层肉皮,色泽金黄,亮晶晶的,红彤彤的发亮,火红的嫩肉,诱人的香味,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几回。”眼望着碗中的红烧肉,一种非常浓烈的甘醇香味、撩拨起强烈的食欲,迫不及待地先夹起一块放入嘴里,咬出一口,那松软的肉,弹性十足,肉质滑嫩,落口即化,一股糖香、混杂在肉香中,咬过的红烧肉渗出的油脂,沾在嘴唇上,香甜得让人欲罢不能。

  拿着馒头,慢慢的嚼着,一面就几口素菜,一边在这一小碗红烧肉中不断的挑选,从小块到大块去挑拣,舍不得一下子把它吃掉,其实肉的大小也都差不多,但心里总觉得大块的留到后面去品尝,特过瘾。

  几块红烧肉,一小口,一小口小心地去吃,不断的送进到嘴里,生怕这美味佳肴很快会消失。说是吃,还不如说是缓慢的在品尝。这一块块红烧肉,像参加一次特殊的晚宴中大餐中的极品,在大餐中尽情的享受,又似在品尝中回味无穷。

  吃了一半,才感觉到身边还有同学在一块进餐,不由得对刚才的吃相和想法有点不好意思,抬起头,偷偷地朝两边看了看,心里突然间觉得踏实多了。只见有的低着头,盯着碗在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看那样,恨不得一口气一下子把一小碗红烧肉全都消灭掉。有的在一口,一口的细嚼慢咽,像在细细的品尝着什么风味,也有人拿着馒头,沾着碗里的肉汁,而舍不得去吃肉,好似把它留作纪念品似的。

  突然,觉得身边有人,抬头一看,是随队的老师。

  老师问;“味道怎么样?能吃饱吗?”

  “味道太好了,比家里做的好吃多了。能吃饱,”我连忙回答。

  “老师,你为什么不吃饭?”我看着老师,问。

  “老师已经吃过了,你们抓紧吃吧。”老师回答。

  一顿饭,磨蹭了好长时间、看了看周边的同学,大多数都快吃结束了,时间也差不多了,我用手中的剩余馒头,将红烧肉碗里有意识留下的那点肉汁彻底擦抹干净,最后送入口中,又很自然的咂巴着嘴,舌头不由得舔着嘴唇,舒心的但又不由自主的打着一个一个的嗝,口中,红烧肉的那种香味仿佛意犹未尽,这碗红烧肉啊!,真是香味无穷,美妙无比。

  以后我们才知道,为了参加演出的每个同学能吃上一小碗红烧肉,学校领导跑前跑后,找关系,批条子,好容易搞到了几十斤大肉。他要求做成红烧肉以后全部给参加演出的学生们食用,带队老师,甚至厨房的厨师一块都不能吃。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同学们都相对无语,心中酸甜苦辣也不知到底是什么滋味,但大家心中都明白,那一小碗红烧肉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怎样也无法估量。

  当晚的演出,最后一个出场的节目就是我们学校出演的“南泥湾―军民大生产”。身段优美的舞蹈队同学们,舞姿柔美,婀娜多姿,神形兼备的表现出当年八路军和老百姓南泥湾大生产喜获丰收的喜悦。我们合唱队的同学们全神贯注,一丝不苟,随着指挥老师的节拍,整齐划一地按照舞蹈的节奏进入大合唱环节,舞台上的舞者和边上的合唱队员完全进入了角色。大家声音哄亮,音质优美,气势如虹,真正融为一体,发挥出了最佳水平。最后,在“军民大生产”中“大生产啊么,呵嗨!” 的大合唱声中,全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掌声经久不息,台上全体演员频频谢幕,整个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毫无争议的在当年的全市中学文艺汇演中获得了第一名。

  多少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一场演出,尤其那次演出前晚餐中的一小碗红烧肉,好像从脑海中永远也忘不掉,抹不去似的,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折腾了整整一天,现在也不知道几点了,抬头望见天上布满了星星,半个月亮已经挂在夜空中,估计时间恐怕不早了,我只觉得全身像散了架似的。终于,带队的社员说,前面就是庙坪村,我即将开始插队落户当农民的新家。

  年,文化大革命进入了“斗、批、改”阶段,闹腾了几年革命的几百万在校学生,大多数人都面临着无可选择的唯一出路,离开城市到农村插队落户,去当一辈子农民。

  当年十月,我作为第一批下乡知青,被分配到位于西秦岭南麓的甘肃陇南地区徽县,到柳林公社庙坪大队庙坪小队插队落户当农民。

  出发的那一天,记忆既模糊又清晰。

  刚参加完全市知识青年下乡插队,落户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欢送大会后,糊里糊涂的怎么上的车,真忘得干干净净。但上车以后驶出城区的情景,却记忆中怎么也抹除不掉。当时,街道两边站满了人,有敲锣打鼓欢送的,有两眼流泪哭泣着呼儿唤女名字的,有一直在车两边跟着车小跑,舍不得离开的,更多的是一些心事重重的人们,他们盯着缓缓行进的车辆上那些瞬间由学生变已为知青的儿女,面目无神,不知所措。

  敞篷汽车拉着我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经过沿路一个又一个村庄,进入了巍峨起伏的西秦岭山地。汽车沿着国道,在山中、峡谷间不断行驶,不时驶上一颠一颠起伏不平的搓板路,虽然我们的整个身体也随着车的颠簸不停得上下跳动着,但人人仿佛已经麻木,毫无知觉似的。车外两侧,一片又一片庄稼地连在一起,黄色的是正在收获中已经熟透了的玉米、高粱,绿色的是刚刚出苗的冬小麦。山连着山,青山绿荫,潺潺流水,泻向远方,好一副江南景色。车上的同伙们一个个像被霜打过的茄子似,低着头,沉思着,好像车外的景色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似的。

  从徽县县城穿城而过后,大约又过了一个小时,汽车直接驶到离县城30多公里外的徽县柳林公社,我们几十名同学下了车。

  没有什么欢迎仪式,空荡荡的院子里只有公社干部和前来公社带领我们去各自生产小队的队干部。几句客气话后,匆匆吃过公社食堂发的两个大馒头,一碗烩菜,已经是下午4点以后了,大伙们相视无语,各自默默的随着队里来人分道扬镳,各奔东西了。就这样,我们一行六位同学随着队里来接的社员踏上了未来的新家之路。

  走出公社不远,翻过一个小山包,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出现在眼前,河道宽阔,水量不小,河水泛着淡蓝色,清澈见底,随行的社员说它叫永宁河。以后知道,永宁河是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发源于北秦岭南麓大梁山北坡,沿着秦岭山区在大山峡谷中盘旋曲折向前,形成许多弯曲河道和众多的峡谷。据说这条河自古以来就是通陕入川的水上通道之一,解放后周边修了公路、通了铁路,交通明显好转,其水运作用日趋显微,直被冷落。

  踏上了沿河一直向北延伸的唯一一条山间小路,还好,我们的行李被社员捆在专门来接我们的队里唯一交通工具一只毛驴身上,大家徒步而行,开始也不感到多么吃力。开始几里路,小路一直沿着河左面前行。行走了几里路之后,眼看着远处两侧高山峡谷离河道越来越近,小路的方向也开始变化,一回向左,一回又转向右,在河的两侧不断改变着跨河方向。

  永宁河上,连接两岸的小路上搭着木板桥,说是桥,实际上是用三四米左右长、宽度仅仅有30多公分的木板搭在河中突出的石头上连接起来的木扳。由于河的宽度不断变化,搭在河上的桥板也就长短不一,有的大约有二十多米长,短的也有十多米。

  10月的永宁河,虽然已度过汛期,流量不是太大,河水比较平缓,但对于我们来说,生平还是第一次过这样的桥。站在桥边,双腿不由自主的开始打颤,但千般犹豫,也万般无奈,只能硬着头皮踏上桥板过河。每过一次,只要踏上狭窄的桥板,浑身都渗出一身冷汗,如同踩上了跷跷板,像耍杂技一样,一晃一晃,战战兢兢,紧闭着呼吸,只能一步步地挪动脚步,紧紧盯着脚下窄窄的木板,伸出两只胳膊在空中晃动着,寻找着平衡,慢慢的向前移动,生怕不慎掉入河中,桥上不时地传出同伴惊叫声,幸亏有随行的社员既鼓劲,又帮忙,心惊胆战的总算有惊无险的走过了一座又一座桥,这也算是插队落户第一天给我们的下马威,更是下乡后的首次挑战和考验吧。

  天快放黑了,眼前出现一个宽约四、五十米,弯弯曲曲,不知有多长的峡谷。随行的社员讲当地人叫它黑沟峡,约五里长,进入峡谷一定要小心。沿着小路进入到峡谷发现,淹没在右侧悬崖绿色树丛中的小路是从山崖峭壁中开凿而出,凹凸不平,窄处只可容一个人行走。峡谷里,两岸悬崖峭壁耸立,一块又一块高低不一的巨型峭壁像用刀削出,用斧砍出似,端端耸立着直插天空。低头向下一瞧,几十米深的悬崖下是奔腾不息的永宁河,河水在峡谷的急流险滩中发出巨大的“哗、哗”咆哮声。树木被峡谷中的风吹起的“沙、沙”声,树丛中突然飞出的鸟的鸣叫声,在峡谷里不时传出,不如得使人心头一紧。随行的社员说这条峡谷以前野物很多,曾经发现过黑熊,一个人行走比较危险,平时一般都是结伴而行,一边走,一面高声说话和大声唱歌,给自己壮胆,同时也驱散野物。

  天很快黑了下来,峡谷里的光线越来越暗。听说峡谷里有野兽出没,更使我们心里发怵,没人说话,只紧紧盯着自己脚下的小路,一个紧跟着一个,十分小心地前行,心里默默的期盼着,只盼着能赶快走出峡谷。

  好不容易终于走出了漫长的黑沟峡,天完全发黑。一出峡谷,夜色中, 月光下,前方突然豁然开朗。刚才头顶两侧黑乎乎的悬崖,像似突然闪现到后方。眼前的永宁河也显得平坦多了,在高山峡谷的怀抱中,转了个急弯, 出现在眼前的是在一个台面上一大片平展展的土地。微弱的月光下,脚下的小路变成了一条较宽的土路,随行的社员指着前方平台远处微弱可见的一处房屋,讲那就是庙坪村

  紧随着社员,我们进入了所插队落户的庙坪小队。以后才知道,我所落户的柳林公社庙坪大队庙坪小队,是柳林公社中所有插队落户点最远、路途最艰难、交通条件最差的一个小村庄。它距离县城50多公里,离公社20多公里,没有公路可通,自古以来这条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是沿着永宁河边通往外面的唯一通道。

  走进村子,一片漆黑,安静极了。只有像萤火虫一般星星点点的灯光从几处房屋的窗口中亮出,那是一些点得起煤油灯的社员家里透出来的照明光。

  黑灯瞎火中,紧随着社员进入了一个小院。院里,黑压压的一片人影,是闻讯而来的村里许多社员来迎接我们。准确点说,是好奇的社员来看到队里插队的城里学生是什么样?队长姓赵,一个身子虽然不高,但身体十分结实的壮汉,迎上前说;“学生们都走累了,赶快进屋休息,吃饭。”

  走进一个小院,进入一个房间,小屋里,挤满了人。一盞油灯,在土炕上一个小桌上,发出微弱的亮光,冒着一股股细细黑烟,灯燃烧发出的煤油味,众人身上的泥土味,屋里土坑、麦草的一种特殊气味混杂在一块,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以后我长久的家了,心中不禁出现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劲。上午在城里,下午到乡里,只一天功夫,学生就变成了农民,这种环境变幻,身份交替实在来得太快了。

  昏暗的煤油灯下,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房子并不大,屋顶没有顶棚,整个墙被烟熏得黑乎乎的,一张土炕占了屋里的一半。挤在屋子里的社员的面孔在煤油灯下模模糊糊,看得不是太清楚,但能明显感觉到农民的那种憨厚、热情。他们拉着我们的手,反复说;“上炕,上炕坐。” 我们只好上去坐在炕上,说坐也实在坐不住,双腿盘住时间不长双腿发麻,双腿跪下又不像样,看到这情况,几个社员拿出我们的行李放在身后,说;“坐不住,背靠在行李上就舒服多了,不习惯,以后慢慢就好了。”刚坐稳当,听到队长的吆喝声;“赶快上饭,学生们都饿坏了。”

  一转眼功夫,饭就端到了炕上的小方桌上,这是一顿当天已经晚到的晚餐。一只不大的盆里,冒着热气,看不太清楚但能闻到气味,香喷喷的。一个竹筐里,盛着大馒头。赵队长站在炕边,一边招呼,一边说;“乡里的条件赶不上你们城里,委屈你们了,别嫌弃,随便吃点。”

  从早上从城里出发到现在坐在农舍炕上,时空的变换像梦幻一般,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我们确实也饿坏了,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好意思拿起筷子,手抓着馒头,开始吃饭。

  筷子伸到了盆里,加起一块,一尝是土豆,又一块,是豆腐块,吃着又夹起一块,尝到是一块大肉。借着煤油灯闪烁的光,大致看清楚了,这是一盆过油豆腐,土豆和肉炖在一起的烩菜。

  人确实也饿急了,我们几个很快把这盆菜全部吃了个净光,在社员们的眼皮底下吃饭,也不是太自然,菜是什么滋味,也没尝出什么特殊味道来,只记得就是豆腐、土豆和肉炖在一起的大盆菜。

  当上了农民,过上了农村生活,我们很快就体验到了当时仍在进行中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乃至波及到社会最低层的巨大影响,在这个没有道路、没有电、没有广播、几乎对外处于封闭、隔绝状态,十分偏僻的小村庄,虽然看起来“山高皇帝远”,但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照样很紧,“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尾巴照样割的十分彻底。全村没有一户社员家有自留地,一年四季吃菜靠在每家房前屋后开辟的一小块地,权当菜地,里边只能种点葱,小白菜之类。油和肉全靠家家户户每年只允许养的一头猪年底屠宰以后熬好,装缸供一年食用。家的有数的几只母鸡,成了每家每户的“银行”,下的鸡蛋,哪敢吃,全部攒起来送到供销社换钱买盐、买煤油。想要吃菜,就得走几十里山路到每月逢五、逢十的公社集市上掏钱去买,想要吃肉,除非是逢年过节,平时要想吃到肉,可以说是一种奢望。

  下乡的几年中,每天在队长的吆喝声中,和队里社员集体上工,一块收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苦一年,每个工分也仅仅值几毛钱。到年底,队里将上山偷伐的木板悄悄买掉。每户能分到手一、二十块钱算是烧了高香,倒欠队里钱的社员还不在少数,谁还有钱又能买菜去吃。

  很快,我们就开始尝到了插队落户中农村生活的艰辛。除了每天繁重的劳动,极度贫乏的精神生活,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以外,有一段时间里,最难熬的是今天东一把,明天西一把从社员的菜地里抓一小摄小菜度日。没有油吃,生浆水熬开后,撒一把盐就饭。隔一段时间逢集日,赶几十里路,花五分钱打一瓶醋,回来后改善生活,觉得就很满足了。艰辛的生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昔日父母养家糊口的不易,在煎熬中磨练着自己的意志,去适应新的生活,开始逐渐成熟起来。

  很快,我们和社员们都混熟了,地里干活时,晚间在屋里,一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什么话都可以说。一天,有一个社员开玩笑似的问我:“你们到的那天晚上,我做的红烧肉味道怎么样?城里人的红烧肉和我做的红烧肉有没有区别?” 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他接着说;“为了那天晚上让你们吃上红烧肉,队里可没少操心,队长专门搞来肉,一大早又打发人到集上去打豆腐,下午专门安顿我,要好好的显显手艺,给学生做好红烧肉,那天,我忙活了一下午。”

  顿时,我一下愣住,也明白了。这才知道,那晚上的大盆菜原来是红烧肉。就是这样的红烧肉,虽然和城里做的相比,掺进了豆腐和土豆,差别很大,但当年,在这个小村庄里,为了接待好我们,社员们从牙缝中挤出钱买来肉,精心烹饪,这种淳朴、厚道,实在,可是任何美味佳肴也换不来的。

  以后几年,我和第一批下乡的几个知青陆续离开了庙坪村,接着先后又有两批下乡知青来这里插队落户。据说,每次迎接他们的第一顿饭菜就是馒头配大盆莱,而大盆菜仍然是由土豆、豆腐块和大肉炖在一起的红烧肉。

  晚餐开饭时间过了,打饭的窗口还迟迟没有打开。外面排队等待多时的一些工人可等不及了。先是几个人拿着饭盒一面敲打着,一面喊着:“开饭喽,开饭喽!”一会儿功夫,紧随着敲打饭盒的人越来越多,起哄声也越来越大。

  窗户打开了,一个长得胖胖的炊事员伸出脑袋,不客气的说:“急什么?有得饭吃。”这话立刻引起了外面的一片喧哗声, 队伍中的一个工人接着话茬:“你当然不急,吃的肥头大耳的,我们可等不及啦。干了一天活,早饿了。” 炊事员狠狠地盯着那位工人,瞧了瞧,张了张嘴,看了看外面排队的人,想说什么终于又忍住了。

  今天也奇了怪。平时晚餐开饭时间开迟、开早都很少有人去说,更没人去闹,而今天,不但排队的人明显比平时多许多,而且好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急于打饭。原来,今天是周末,听说今天的晚餐是大米饭配红烧肉,一时,一传十,十传百,大伙今天都赶着早去排队,恐怕去迟了没有红烧肉吃,因此人多,提前来了也就不足奇了。

  红烧肉真有那么大的诱惑力?说起来现在的年轻人谁也不可能理解。也难怪,没有经历过当年工厂的艰苦环境,品尝过当时生活滋味的人,就不可能有那样的感受。

  在庙坪村插队落户两年多以后,想也没想到,正好有个机会来了,我离开了下乡插队落户的村子,被推荐到地处徽县南部深山的徽县五一铁厂去做工。

  进了铁厂,明确仍然是农民,户口、粮食关系仍在生产队,在厂里身份仅仅是合同工。但在当年,这毕竟暂时跳出了农村,至于以后怎么办,车到山前必有路,随它去,走一步看一步吧。

  工厂坐落在秦岭山脉大山深处,甘肃、陕西交壤之地、自古以来一直是由甘入蜀的重要通道。从厂里向四周望,山连着山,直接连到了天边,好像没有尽头。山峰一座比一座高,连绵起伏,直插到云际里。工厂像一个小小的婴儿在母腹怀抱中,被一层层、一座座高山峻岭紧紧怀抱着。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穿过厂区自北向南不停的流向不远处的嘉陵江。据说几百年前在这里的深山老林中发现铁矿石后,一代又一代的人钻山进沟,寻找矿迹,继而挖洞开矿。又有人在附近筑起炼铁炉,生产出铸造生铁向外销售。早在西汉时期,当地就有炼铁出现,宋元时有了较大发展,明清达到兴盛时期。到解放前夕,这里建成了几处小规模的土法炼铁厂。解放以后,五七年甘肃省工业厅就地建起了小型炼铁厂,六三年,国民经济遇到困难,又被迫下马,成为一片荒野。六九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适应“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的战略要求,原来的铁厂重新迅速上马。川流不息的运输原材料的汽车马达声打破了几十里深山中多少年来的沉静,风机的轰鸣声在幽静的山谷中又重新响起,高耸的烟囱又冒出了浓浓的烟尘,炼铁炉中一炉又一炉的铁水从高炉中流出,在夜空中染红了半边天,昔日寂静多年的山沟里突然间又开始喧闹起来。

  工厂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确实不错。但建厂初期的生活环境却是异常的艰难,生活条件更是难以想象的艰苦。

  匆匆上马的铁厂,上马以后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适应当时的战备要求,一切都围绕迅速恢复生产,早日生产出生铁而进行。恢复生产的同时,工厂一下子涌进了近千人,吃、住、行等围绕基本生活安排成为当时最大的难题,在当时的条件下,一切都在因陋就简条件下进行。

  工厂独居深山,几乎处于封闭状态,通往厂外的仅有一条简易公路,是全厂唯一的一条生产、生活保障生命线,年久失修,路况极差。每天来自天水火车站、天水焦化厂、陕西白水江火车站转运焦炭进厂的几十辆汽车、生产出的铸造生铁及时要运出,交通的繁忙程度可以用车水马龙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而最严重的是,每逢夏、秋季,不时出现的暴雨,连绵不断的大雨使公路被毁,交通受阻。一到冬季,逢大雪封山,交通中断,车辆停驶,生产原材料、生活物资供应受到严重威胁。曾经有一年,连续不断的秋季暴雨、冬季突降大雪,造成进出厂区的道路全部被封堵,全厂生产一度被迫中断,生活物资靠储备度日。

  极差的交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全厂工人的出行。工厂离县城三十多公里,离最近的白水江火车站二十多公里,进厂初期,进出封闭的厂区,没有通勤车可乘,更无班车通行。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每次回家探亲,往返都是背着行李,从山里几十里的小路上靠步行出厂、返厂。进出厂全凭双腿在几十里山路上奔波的经历,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也留下了每个人当年的难忘记忆,

  住的条件更是难以置信。一进厂,我们住进在河滩地上搭起的简易临时集体工棚里。工棚四周用竹帘子围起来当墙、牛毛毡铺顶做瓦,地面是用红砖铺在沙滩地上。工棚里用木桩搭起床架,一张大通铺上铺满竹笆当床垫,三、四十个人挤在这张通铺上,只要有一个人翻身,整个床都会发生震动,我们戏称它为“弹簧床。”以后陆陆续续搬进旧仓库改造的简易宿舍,仍然是大通铺,但竹笆床換成了木板床,十多个人挤在大通铺上,大伙打打闹闹,和原来的“弹簧床”相比,已经很满足了。

  交通带来的不便,住宿的拥挤,我们很快习以为常,没有人觉得有多么苦。但强体力劳动后的缺油少肉的日常伙食使我们确实难以承受。工厂上马伊始,生活后勤保障全凭就近自身去解决。文化大革命期间,阶级斗争为纲,物资供应本来就十分紧张,小小的一个徽县县城能够供应本县城居民的生活物质已经是捉襟见肘,根本没有能力再保证一千多人厂的肉食和蔬菜以及其他副食品供应。加上当时厂里又没有副食品生产基地,肉食紧缺,蔬菜数量有限,品种单一,确实也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为了保证生产用原材料,厂里所有车辆几乎全部用于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全靠一辆苏式嘎斯车承担。能保证职工按时吃饱饭,就已经很不错了,伙食很简单,主食是顿顿半斤一个的大馒头,土豆、萝卜、白菜为主要的大烩菜,成为当时的主菜。要想吃好,哪有条件,当时也别多想,改善伙食,有时能吃上有几片肉的菜,吃一顿面条大家都觉得很不错了。

  为了改善伙食,厂里也确实劲了脑子,想尽了办法。蔬菜采购的范围扩大到天水,陕西汉中等地,想方设法的多采购点肉食来,但往往是数量太少,供不应求。有一次,厂里闻讯附近的老乡在深山老林打猎中,打死了一只黑熊,想法买来后给大家改善伙食,听说有肉吃,,哪管是什么肉,大家兴高采烈争相去品尝。红烧以后的黑熊肉,黑中带红,纤维粗壮,虽然还带一点除不去的腥味,嚼起来有点费劲,口感也差,哪能和真正的红烧肉相比,但大家吃得是有滋有味。此外,从山里捕获到的野羊、也在当时是我们改善伙食、解馋的美味佳肴。以后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伙食也逐步得到了改变,肉食渐渐多了,蔬菜品种也比较丰富了,以后,每周定量供应每人一份半斤的大米饭,一份红烧肉,成为大家每周改善伙食的最大期待。

  逢这一天,各个打饭窗口比平时要热闹多了,不仅是人多,排的队比往日要长得多,队伍中,每次重复排队的人也不少。你想,每天那么重的体力劳动,半斤米饭、一份红烧肉,确实太少,也确实吃不饱,但当时也没办法,人多粥少,只能平均分配。一些人打完一份,三下五除二,赶快吃完,再排一次队,争取混水摸鱼多打一份。几乎每逢这一天,窗口里的炊事员和窗口外排队的工人就会发生纠纷,有人嫌给的肉少了对炊事员不依不饶,炊事员认为是胡搅蛮缠,有意较劲,互不相让。有的打第二份时被炊事员发现,争吵不休,非要分个上下。开始几次,还有人相劝,以后见得多了,大家也见怪不怪,甚至窗外排队的人中总有人开始起哄,一面敲着饭盒,一面大声叫喊着,给双方鼓劲,唯恐双方吵闹的还不够。有两次,窗口内外互骂着,喊叫着,双方吵得不亦乐乎,加上许多人的起哄,双方火气更大,由开始只是嘴上吵、最后到直接动起手来。只见窗外的工人一怒之下将饭盒里的菜泼向炊事员,而炊事员也毫不客气的拿起打饭的长把铁勺伸出窗口向对方挥去。顿时,窗里窗外吵闹升级到打斗,里外乱成一团。大家期待的一顿红烧肉的晚餐,成为全厂饭前饭后议论中的笑话。闹的最欢的工人不仅没有吃上红烧肉而且受到严厉的批评。今天,回想起当年当时的那种情景,感到可笑之余,更多带来的是心中深深的酸痛。

  时隔多年,1995年国庆,曾经在铁厂工作过的二百二十多名当年的领导、职工,重返工厂。已经转产的厂里为迎接这些曾经为企业在特殊年代无私奉献出青春年华的职工,计划安排丰富的午餐,而大家婉言谢绝厂里的安排,几乎众口一致地要求厂里准备是像当年一样的红烧肉。

  当时的情景,犹如昨日,感触至深,一生难以忘却。

  当我们200多位当年的职工再一次重返工厂,望着久别的青山绿水,听到小河水“哗、哗”地不停流畅中的声音,走进曾经工作过的车间、工地,曾经住过的工棚、宿舍时,每个人回顾往事,激动万分,那一幕又一幕激情岁月的场景仿佛又出现在眼前。

  开饭时候到了,像多年前一样,大家整整齐齐的排着队,捧着厂里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红烧肉和大米饭时,那当年的生活场景情不自禁又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周围静悄悄的,很少有人去说话。有的人触情生景,眼中含着泪水,默默地端着手中的红烧肉,仿佛在回顾过去的艰辛生活。有的在慢慢嚼着碗中的红烧肉,仿佛要嚼出当年的滋味。有的在轻轻的叹息,仿佛为一碗红烧肉当年发生争执而内疚。更多的人在默默的吃着红烧肉,此时此刻,我能感受到,每个同伴都在追忆着过去那难以忘怀的青春岁月。

  难以忘却的那份红烧肉,带给大家的是曾经满腔激情的岁月和我们用青春所奉献出的一切。

相 关 新 闻

·冯沙驼:走近小陇山林区之四·冯沙驼:走近小陇山林区之三(图)
·冯沙驼:走近小陇山林区之一·冯沙驼:齐鲁大地五月行之三——大山的呼喚
·齐鲁大地五月行之二古城的韵味·冯沙驼:到淄博吃烧烤
·看电影·冯沙驼:我和火车有关的故事
·冯沙驼:身影·冯沙驼:过年

新 闻 推 荐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召开2023年新入职大学生见

·读懂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背后的中国式浪漫
·四大行明确存量首套住房贷款利率调整事项
·8日白露:一身诗意仲秋始,一派清爽秋渐深
·力争2024年5G手机出货量占比超85%,政策出台稳消费电子发
·戕害世界 罪行累累——起底美国军事霸权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双节合一”超长假期在即 避开人山人海 错峰寻找小众目
·系列举措密集出台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
·合力稳工业!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因业施策
·大英博物馆陷监守自盗丑闻 多国要求尽快归还文物
最 新 图 片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召开2023年新入职大学生见 张国麟爱心公益类品牌工作室联合天水市慈善 天水市政协现场督办市政协八届二次会议第15 天水市举办第八个“中华慈善日”主题宣传活 省住建厅在天水举办“抓学习促提升”住房公 天水市一院召开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制度试点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天水资讯
·天水市五院召开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试点工作月汇报会
·张家川县政府领导调研教育教学工作(图)
·秦州区人大常委会第九调研组开展集中调研(图)
·秦州区人大常委会第二调研组开展集中调研(图)
·王志成现场督促解决项目建设问题(图)
·省委依法治省办实地核查评估秦安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
·中国铁塔副总经理刘国锋到麦积区调研智慧河湖系统建
·秦安县领导督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图)
·天水市供销联社召开全市“832平台”运营暨农产品质量
·秦安县领导带队开展消防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工
·【园丁风采】杨梅:在优良校风中提升自我 为龙山镇教
·华天科技三年来累计吸纳高校毕业生1301人:为西部学
·白家湾乡举办首届“苹果王”竞赛活动(图)
·【优秀教师风采】刘侠妹:浸润童心 以爱育人(图)
·甘谷:2万亩青贮玉米喜获丰收(图)
·天水市2023年9月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试时间安排
·秦州区政协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图)
·2023年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成效联合督导调研组
·武山县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图)
·国家林草局生态中心来秦州区调研退耕还林工作(图)
·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秦州区安全生产工作(图)
·甘谷:关爱对象受伤求助 结对干部真情救助
·麦积区开展“丹青颂经典·翰墨润童心”书画名家进校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召开2023年新入职大学生见面会(图)
·麦积区:道路交通安全进校园 上好秋季安全“开学第一
 文化历史
·甲午海战沉舰来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启动
·节令之美·处暑|未觉夏已尽,时至入新秋
·这个节,在中华文化星河中分外耀眼
·节令之美丨出伏了,还要热多久?
·节令之美·大暑丨大暑三伏天,细嗅荷花香
·节令之美丨6日立夏:燕子衔春去,薰风带夏来
·节令之美·春分丨春色正中分,莫负好时光
·节令之美·惊蛰丨6日4时36分惊蛰:轻雷惊春桃花开,
·今年为何会有闰二月?
·节令之美·立春丨4日10时42分立春,“打春”啦!
·兔年说兔|晋侯兔尊:7只全国罕见的青铜兔 满满的仪
·大年初四,怎么做能接好运?
·兔年说兔丨300多年前画册中有只“方”兔子
·正月初三,睡甲饱
·正月初二,回门日
 博 客
·天水在线聚焦麦积山大景区游客
·天水在线聚焦甘肃公航旅·天水
·天水师范学院举行2022级学生军
·天水在线带你打卡“天水市党建
·天水市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
·天水养正幼儿园童声合唱团第二
·情在天水间~李祖武声乐作品音
·天水在线聚焦|“清凉一夏·平
 播 客

·麦积山游客服务中心
·麦积山国际露营地
·打卡农特产品展销会
·农特产品展销会启动
·六禾记火锅
·吉庆坊火锅
·《卦台颂》
·《伏羲爷爷》
 娱 乐

·第十八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图)
·北京电影节:展现文化多元与包容的魅力
·权威快报丨我国2023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达67.58亿元
·张艺谋等主创独家“揭秘”:从《满江红》到“满堂红
·破40亿元!中国电影春节档整装再出发
·票房口碑双丰收 “春节档”电影市场开门红
·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破20亿!6部已上映新片票房全部破亿
·兔年春晚:中国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年夜饭”
·2023大年初一电影票房突破13亿元
·导演郭帆谈电影《流浪地球2》

 社 会
·占道、逆行、口号声扰民……如何引导“暴走团”有序
·“她那么爱笑,为什么还会得抑郁症?”
·涉案近亿元,上海警方侦破一起利用网络直播“打赏”
·露脸了!“丫丫”入封闭隔离检疫区(图)
·冒充高校“代学托管” 网络“招生”广告背后骗局
·劳荣枝故意杀人、抢劫、绑架案二审公开宣判
·北京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有关负责人就吴亦凡偷逃税案
·税务部门依法查处吴亦凡偷逃税行为 影视从业者需警钟
·吴亦凡偷逃税被追缴并处罚款共计6亿元
·被告人吴亦凡强奸、聚众淫乱案一审宣判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