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这是两国元首在白云厅欣赏古琴演奏。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4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循着《高山流水》悠远婉转的琴声,习近平和马克龙来到白云厅,听千年古琴奏千年绝唱,品千年茶韵论千年兴替。这架古琴,名叫“九霄环佩”,制作于唐代,已有1267岁的“高龄”。
全世界最贵的乐器:唐代古琴“九霄环佩”

提起最贵的乐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名贵小提琴或者钢琴。可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贵的乐器是属于中国的古老乐器——名为九霄环佩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的市值估价约为四亿人民币,这个价值,堪称文物界与古琴界的双绝。
九霄环佩伏羲琴一共存世四张,均为唐琴。目前一张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张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张在辽宁省博物院,一张为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
唐代的古琴流传到现在的虽然稀少,却也不是绝无仅有,九霄环佩为何价值如此之高,成为世界上最贵的乐器呢?

做工 故宫九霄环佩代表着斫琴的最高水准
九霄环佩为伏羲式,四张相同。
唐玄宗时期,皇帝与贵妃都热爱音律,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这个时期,斫琴者出现了鼎鼎大名的雷氏家族,弹琴者,有董庭兰等音乐家活跃。
传说中九霄环佩的制作者为雷威(琴铭依稀可见雷威字迹)。雷威鼎盛于玄宗时期,有中华第一制琴师美称,他的琴千金难求,后被封为琴待诏,专为皇室制琴。
九霄环佩四个字为小篆体,刻于古琴龙池上方,琴腹铭文有一行写着“开元三年斫”,正是雷威的时代。
九,在传统文化中是皇权的象征,至高无上的意思,九霄是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在九重天之上。所以九霄,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环佩,是玉制饰物,走路叮当作响,声音清脆动听。
古琴取名九霄环佩,无疑是为皇室特制的古琴。何作如先生收藏的九霄环佩就曾经出现在唐肃宗的登基大典上。
古琴有很多样式,如伏羲式、落霞式、神农式、仲尼式、蕉叶式、连珠式……而伏羲式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古琴与伏羲的缘分源远流长,传说古琴的发明者,正是伏羲。伏羲时期,天地不安,鬼神横行,他试图以音乐天籁之音净化世间邪魔,带领人族平安生活,于是制作出了古琴,弹奏出了纯净的音乐。
伏羲之后,古琴一直在完善和流传。
九霄环佩为存世最早的伏羲式古琴,伏羲制式,也是对古琴之祖的一种致敬。这个造型的琴琴首微圆,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内收为弧形,浑厚大气。自九霄环佩之后,伏羲式成为古琴最重要的样式之一,历代都有伏羲式名琴传世。
而故宫所藏的九霄环佩,始终是最有名、曝光率最高的伏羲式古琴,我们目前所说的九霄环佩,大体都是指这张琴。
《琴史》中讲:“琴有四美,一曰良制,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约正心。”前两则,是琴的材质,后两则是弹者的技艺与情感。四美俱存,则可感动天地人神。
九霄环佩出自名家之手,来自皇室,琴面材质为桐木,琴底为梓木,鹿角灰胎,葛布为底,材质精良,蚌徽、红木轸、白玉足,护轸为紫檀。无论从材质或者制琴师还是造型,都代表着古琴最高的规格。
收藏 它的主人之一为雷琴的忠实粉丝苏轼
故宫的九霄环佩,为历代名家收藏,这些名家,为这张古琴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价值。
这张琴,除龙池刻的“九霄环佩”四字外,龙池左侧行书刻有“超迹苍霄,逍遥太极”,落款“庭坚”。庭坚是宋代大词人黄庭坚,名盛一时。
而琴的龙池、雁足间刻有楷书四句诗:“蔼蔼春风细,朗朗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落款是“苏轼记”三个字。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巅峰,是无数文人的偶像。他豁达潇洒,又有旷世才华,精通音律,是音乐史上极其著名的音乐家。苏轼一生不得志,一直在被贬的路上,许多苦闷的岁月,是古琴陪伴他度过的。
苏轼是雷琴的忠实粉丝,只要有机会,他就收集雷琴,不惜代价。苏轼对雷琴有多痴迷呢?他不仅撰写了一篇《家藏雷琴》介绍自己的宝贝们,为了研究雷琴的发音特点,他还不惜将家中珍藏的一张雷琴拆开来观察,一点点分析雷琴的奥妙,可谓雷氏知音,也可谓琴痴。
他在《家藏雷琴》中写了这个研究的过程:“此最琴之妙而雷琴独然。求其法不可得,乃破其所藏雷琴求之。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如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
拆了一张名贵的雷琴,终于被他发现了这琴的特点,于是写了一首诗道:“我有凤鸣枝,背作蛇蚹纹。月明委静照,心清得奇闻。”
苏轼爱琴,将古琴审美拔高到了哲学程度,他写的最著名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写古琴,又充溢着哲学思想,对音乐,对古琴,或者是对命运,发出了天问:这古琴的天籁之音,到底是琴发出来的,还是仅限于手指的技艺呢?
如此爱琴,苏轼收藏过雷氏的这张九霄环佩就顺理成章了。
而黄庭坚几乎与苏轼齐名,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两个人同时代,究竟是谁先得到了九霄环佩不得而知,但是他们都曾拥有过,收藏过,珍爱过,弹奏过,两位文豪,为这张九霄环佩赋予了文化内涵。
苏轼和黄庭坚之后,不断有收藏家珍爱这张琴。琴龙池的右侧行书刻有:“泠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并有“诗梦斋”印落款。诗梦斋,是著名的清代古琴家叶赫那拉·佛尼音布的书斋名称,佛尼音布收藏之后,九霄环佩还有最后一段铭文,刻的是“楚园”印,这方印的主人是清末著名收藏家刘世珩的印。

保存 千年之后,古琴颜值、音色依然完美
大琴学家杨时百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之琴记,唐琴在北宋时已不可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
古琴的保存是很难的,九霄环佩从唐代到宋代的苏轼手里,已经是难得,又从北宋到现代,已经过去了千年之久,这其间气候与时光,都可以让一张古琴失去原有的音色。
古琴的修复是重塑的过程,繁琐又漫长,要想毫无损伤地修复一张唐琴,只有顶级大师能做到,而现今流传的唐琴几乎都需要修复。
九霄环佩是个例外,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了湿度与炎热的考验,居然保存完好,这既是一种幸运,也因为琴材质精良。
四张九霄环佩均为珍品,连岁月匆匆也放过了对这几张琴的侵蚀。
四张琴,其中三张已经成为博物馆的珍藏品,作为文物被妥善保管,轻易不再弹奏,另外一张私人藏琴,承担了为后世展示天籁之音的重任。
这张九霄环佩刻有隶书腹款“至德丙申”(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为唐肃宗登基大典上的奏乐琴。龙池、凤沼间有两枚方印,一为“清和”篆印,一为“东坡苏轼珍赏”篆文印,内填金漆。这张九霄环佩应该也被苏轼收藏过。
传说何作如先生得到九霄环佩后,曾经遍邀名家弹奏,音色均不理想,后来遇到古琴大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请他弹奏。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千年奇缘,这张流传了千年的古琴在李先生指下焕发出了完美的音色。
李祥霆先生以七个词评价这张唐琴的音韵:“松透、恬静、圆润、雄伟、沉厚、悠远、神奇。”
人与琴的缘分奇妙而又似乎顺理成章。
2012年8月,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的“雅乐·他来自唐朝古琴音乐会”,何作如先生无偿将琴借出,李祥霆再次成为了九霄环佩的演奏者。
2012年10月李祥霆先生的个人音乐会“天府唐音”在成都宽窄巷子举行,这场音乐会,先生依然使用九霄环佩演奏。
当《流水》与《广陵散》等名曲于指下流泻而出,在沉厚流畅的琴声中,经过了这么长的时光流逝,九霄环佩仿佛将盛唐与当代的音乐之魂连接了起来。
一张古琴,价值上亿与否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复活了千年前的天籁之音,延续了雷琴与中华文化的奇迹。(北京青年报)
伏羲十四大功绩
伏羲是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被尊称为“人祖”“人宗”“羲皇”。天水是伏羲的诞生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根据古文献记载,伏羲生于古成纪,即今天的天水,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史记·补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记叙了伏羲的诞生地和历史功绩:“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的功绩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始画八卦 肇启文明
《易·系辞下传》说:“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说伏羲氏通过观察宇宙间万物的自然现象创造了八卦,揭示了自然界中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这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

二、造书契 以代结绳之政
《三皇本纪》云:伏羲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并创造了用刻划符号记事的方法。在考古学文化里,相当于伏羲时代的大地湾文化晚期以及马家窑文化时期陶器肩胛骨上就有记事的刻划符号。

三、结网罟 以教佃渔
《抱朴子》说:“太昊师蜘蛛而结网”。《易·系辞下传》述:“庖羲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氏受蜘蛛结网的启示,发明了网罟,人们开始用网来捕鱼、射猎,使生产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

四、养育牺牲 以充庖厨
网捕生产的发展,俘获食物供人们食用后剩余较多。《路史后记》云:伏羲氏“养育牺牲,伏牛乘马。”本意“伏化牺牲。”故《三皇本纪》云:“养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羲氏。”伏羲教人养育牺牲,伏牛乘马,人们逐渐抛开自然采集生活方式,开始走向原始畜牧业经济。

五、造屋庐 改善居室
氏族社会时,人们挖掘半地穴,搭建草蓬,形成半地穴式建筑。《甘肃人物志》述:“伏羲氏命大庭氏主居庐为民居住。”近年,秦安大地湾遗址发掘出241座平地式的房屋遗址,说明伏羲氏族时代,人类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六、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
《古史考》《三皇本纪》都说,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氏族创立了男娶女嫁的婚配方式,取代了人类群婚制。这是人类婚姻制度上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七、养蚕化布 改善衣着
史载:“伏羲化蚕。”人类早期用树叶、兽皮充衣御寒。“伏羲化蚕化布”,教人们用蚕丝、植物纤维纺线、编网、织布、缝衣着装,不仅使人们抵御寒冷的能力有了提高,而且文明程度进一步发展。

八、疏水造田 繁滋草木
史载:伏羲氏命粟陆氏为水农氏,繁滋草木,疏导泉源,毋怠于时;命阴康氏主水土为民田,进行刀耕火种,种谷植蔬,形成了原始农业的雏形。

九、钻木取火 冶金成器
在燧人氏时期,发明了打击燧石取火。伏羲发明火种保存,并利用火教人们做熟食,和半地穴建筑取暖,结束了这之前人们茹毛饮血的时代。人类有了熟食,对身体健康、从事生产劳动以及文明进步意义十分重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火来烧陶冶金,促进了人类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

十、制琴瑟 作乐曲
伏羲发明了乐器——瑟,又制作出乐曲。主要用于丰富业余生活和庆祝年景丰收。这在中国远古是了不起的事,不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中国音乐史也是一大创举。

十一、尝百草 制九针
原始社会,人类抵御疾病灾难的能力很差,疾病对生命具有很大的威胁,伏羲尝百草,制九针,在成产成活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治病方法,开启了后世医学的先河。

十二、以龙纪官 分部治理
随着部族繁衍,地域扩大,原先氏族首领管理的方法已不适宜。于是伏羲采取了“分部治理”的方法,九部,就是把实力区域划分为九个区域,相当于后来的九州。同时他还起用了六个贤能者分别主管专门事务,辅佐他进行管理社稷。他在九部设立了职位,用龙的称号来称谓官职,并把他所治理的集团总称为“龙师”,这明确表现出当时社会管理职务分工已呈现出系统化的趋向,在社会治理方面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十三、创立占筮之法
占筮是中国先民预测吉凶决择作法之术,伏羲画八卦创立了占筮之法用于决疑,在某种程度上指导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八卦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后来占筮之书的出现,八卦理论成为中国神秘文化脉络之一。

十四、作历度 定节气
古人在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然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了一些天文知识。在伏羲时代,农业生产初步开始,农业对于节气把握的要求,比狩猎时期更为重要。在这期间,伏羲作历度,定节气,引导人们按四时八节时序进行生产。创立和制定历法,是人们生存的迫切要求,也是伏羲的卓越贡献。(天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