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本名臬,是我国的传统作物之一。甘肃是全国大麻主要产区之一。在新石器晚期,先民们已能用大麻纤维织成布,作为服饰。在3000多年前的《诗经》时代,人们已能用麻织出漂党的“褧衣”,作为外套,披在身上。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当年度陇时,留下了“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证明唐朝时麻鞋已普遍为陇原人所采用。所谓“革皮之良,莫贵于麻”,道出了大麻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麻绳
天水地区各县历来就有种植大麻的习惯,用大麻纤维编织麻鞋,更是天水人民千百年保持不变的风俗习惯,尤以清水和甘谷最负盛名。自近代以来,清水大麻享誉甘、陕、川等地,成为清水县最著名的特产之一。清水大麻全身无节,纤维长,有韧性,弹性好,绵软。若织成布,具有保温、吸水慢,散发快,透气性好,不易起皱等优点。清水的麻绳入水后,腐朽缓慢,解放前兰州的黄河桥多用其扎捆桥身。麻类加工是清水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分。麻鞋有粗细之分,粗者用麻拧成辫,盘成底,用麻绳左右穿紧,在底周边上栽上较粗的精制麻绳,做成鞋帮子,一一串起来,再做上鼻梁,用木头做的楦头把鞋鼓起来,样子就好看了。细麻鞋底子结实,帮子细密,鼻梁精制,还用白布包个周边,看起来舒服。麻鞋的编制随时代的审美也不断改进,除传统的样式外,还有单边麻鞋与无鼻梁麻鞋。单边即鼻梁高,周边绳套稀少而集中;无鼻梁麻鞋即在栽鼻梁的地方用细绳子网起来代替鼻梁,形成圆口鞋式,穿在脚上既舒服,又美观。
抗美援朝战争中,清水人民为支援前方,募捐了许多麻鞋,助志愿军捷足渡过鸭绿江,支援了朝鲜人民。因而清水麻鞋闻名四方,亦走俏四方。
清水大麻及麻鞋久负盛名,天水民谣云:“秦安褐子清水麻,天水出的白娃娃”。凡到过清水的名人、学者,对清水麻鞋多有赞誉。

麻鞋
天水市辖的县区均产麻鞋,其中甘谷麻鞋以其历史悠久且做工精湛而独树一帜。传统甘谷麻鞋制成后,须在鞋底渗入厚厚一层稀牛粪以坚其质,风干后硬似牛皮,非常适宜在崎岖的山路上长途跋涉,日行百里,足无不适。在肩挑畜驮运载物资的古代,甘谷人走南闯北,穿的就是麻鞋。20世纪20年代于右任靖国军兵败岐山,因东南受阻,绕道陇南赴粤去见孙中山,途经天水一带,穿上麻鞋,写下了“老农自矜产麻好,并谓麻鞋制做巧。闻客明日西南行,愿助轻足赴蜀道”的《麻鞋歌》。1929年,吉鸿昌将军驻防陇南,在天水举办国术比赛,给参赛者除发一套服装外,还专门发了麻鞋,供比赛穿用。在抗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甘谷人民给前方捐赠了许多麻鞋,让将士们轻足打击侵略者。
甘谷麻鞋不仅具有实用价值,同时又是一种精巧的民间手工艺品,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寓意姜维随诸葛亮远征,母心思儿当归;“单鞭救主”源自尉迟敬德以一支钢鞭救其主李世民的唐代故事;还有“虎目圆睁”等等。端午时节,有定婚女子赠男子工艺麻鞋表示爱情的习俗。

麻鞋
大青麻分皮麻型和线麻型两种。皮麻型纤维修长,皮厚且胶质大,做粗绳拉力强,耐水性好;线麻型纤维细柔,皮薄胶质少,做细绳耐磨性好。大青麻又属弱碱性物品,而我们人类脚上的细菌及脚汗为酸性物质,因此它是一种保健品,中和去脚气。麻鞋凉爽、防潮防滑,具有吸汗透气治脚气的作用;穿麻鞋还可以按摩脚底穴位,又具有疏经活络,益寿延年的保健作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环保产品,其抗霉抑菌、屏蔽辐射、消散音波防静电保护身心健康的理疗效果。
大青麻纤维这种独特的性能,顺应了当今世界返朴归真、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充分利用、挖掘当地独特资源,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开发研制出的麻鞋、麻编工艺制品等产品,经过大力推广和宣传,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国外消费者更是对此喜爱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