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天水,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古战场遗址多处。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
诸葛亮六出祁山

武侯祠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祁山,东起盐官,西至大堡子山,横卧在礼县西汉水北侧,扼陇蜀咽喉,控南北要冲,是三国时蜀魏相争的古战场。天水时称“天水郡”,是军事要冲,“六出祁山”的必经之路。
祁山堡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
痛失街亭

街亭
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为历史上重要军事关隘、兵家必争之地,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历史上群雄角逐,战事频繁,在这里曾多次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三国时期,“马谡失街亭”就发生在这里。据《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将马谡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当时诸葛亮为了实现“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亲率大军北伐魏国,攻打祁山。因蜀军一路军纪严整,士气高昂,接连得胜,曹魏南安(郡治在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天水(郡治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南)、安定(郡治在今甘肃省镇原县南)三郡叛魏降蜀,一时响震于关中。魏明帝曹叡急忙从都城洛阳赶到长安,命大将张郃领兵抵御。诸葛亮派参军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不料,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阻,自作主张,“依阻南山,不下拒城”,不近水,把军队扎营在山上。张郃得知蜀军凭高扎营,驱大军一拥而进,四面围困,断绝了下山取水的道路,困蜀军于山。一场街亭争夺战与此展开。魏军乘势攻山,马谡料难固守,持续数日之后便带乏兵突围而逃。扎营山下的王平欲领兵相求,适逢张郃拦路厮杀,又因势孤兵寡,只好仓皇而逃,撤退于天水。结果,蜀兵大败,失了街亭。诸葛亮不得不从天水退回汉中。赵云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好在赵云亲自断后,人物损失较轻。街亭一战,蜀军主力溃败,导致了诸葛亮初出祁山的全局失败。诸葛亮回到汉中,依照军法,斩了马谡,给赵云以降职处分,同时,上疏“请自贬三等”。他还在《劝将士勤攻已缺教》篇中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较变通之道于将来。”足见街亭所丧,教训深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失街亭”。
今日陇城镇,古街亭的遗迹已难找寻,昔日当街的泉亭,泉在亭毁。只有西北2.5公里的薛李川中,发现的一张铸有“蜀”字的弩机,现存甘肃省博物馆内。当年马谡驻扎的拔地2侧多米,方圆数千平方米,顶部能容万人,形似农家麦草堆的麦积崖;仍郁郁葱葱地屹立在陇城镇南面,成为当年战事的见证。
智收姜维

姜维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北伐中原,用诈城之计,攻夺北魏的天水关。天水关太守马遵果然中计,下令全营火速披挂,去解救被围的南安。此刻,一个职位低微的牙将姜维识破诸葛亮之计;向太守马遵进谏,嗣南安是诸葛亮用的计,蜀兵欲乘虚攻取天水。马遵恍然大悟。姜维接着又向他讲出一个可以大败诸葛亮,以解南安之危的将计就计的妙计。马遵听了将信将疑,姜维立下军令状,他才下令出兵。诸葛亮沉浸于乐曲中,在等待着赵子龙老将军的胜利消息。忽有探马飞报,赵子龙在天水关前被围困,这使他十分震惊。他立刻命传关兴、张苞二人各带800骑兵,速速飞驰天水关前,解救赵老将军,不得有误。然后又命马岱去阵前探听,务要查明是何人布阵,其人如何。马岱探听归来,诸葛亮得知天水关领兵布阵之将名叫姜维,是一个智勇双全、孝义无双的贤将良才,虽才高智广,却身居偏裨,甚是屈屈不得志。就决心纳录英才,收服姜维。诸葛亮一面布置了连环扣战,让岱、关兴、张苞拖住姜维;一面派魏延假扮姜维“骂关”,使心地狭窄、多疑妒贤的马遵中反间之计。又让赵云乘虚而入,攻进天水关,救出被马遵扣为人质的姜维的母亲、妻子。诸葛亮的周密安排逐一实现。最后,姜维被困在风鸣山下。诸葛亮晓以大势,耐心说服,并接来家眷使姜维合家团圆,终使姜维心悦诚服地归降西蜀。
计杀张郃

木门道遗址
木门道中有木门村。周边地势险要,怪石嶙峋,至今都能让人感受到古战场的气势之所在。木门道自古是街亭、上络(天水古称)南入祁山的重要通道。
公元231年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包围了祁山,占领了卤城(今天水西南盐官镇)。魏主曹睿即命司马懿出师御敌,于是司马懿命张郃为先锋总督大军;又令郭淮守陇西诸郡,其余众将各分道而进。诸葛亮先在上邽(今天水市)一带打败了由郭淮带领的魏军后,东上迎头拦住了司马懿的主力部队准备决战。但司马懿深知兵法,知道蜀军远道而来,粮草有限,所以凭险坚守,拒不出战。无奈诸葛亮只好用计诱敌军来犯,魏军大将见司马懿只守不战,讥讽说:“都督按兵不动,畏蜀如虎,难道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兵出战,结果被蜀军打得一败涂地。
正当蜀军大败魏军之际,从汉中传来后主刘禅要求诸葛亮退兵的命令(即李严假传圣旨),加之粮草也将用完。诸葛亮嘱咐魏延,关兴带领一万人马外加一千名弓箭手先到木门道设伏,一面又命围攻祁山的王平、吴班分兵两路徐徐入川,然后自己率领全部兵马,堂堂皇皇地退回。
蜀军突然退去,司马懿还不敢相信,他派人察看时,果然发现蜀军从木门道那边逃了,司马懿急派张郃带领五千兵马去追赶,自己带领两万兵马作后队。张郃一马当先,紧追魏延与关兴,和他们轮回交战了几个回合,魏延假装大败,跑进了木门道,回头一看张郃还在追他,便装作很惊慌的样子。张郃看得真切,往后一招手魏兵跟着全进了木门道。两旁悬崖,树木茂密,此时天色昏黑,张郃心慌,正想回头撤兵,突然一阵鼓响,山上火光冲天,大石乱木滚将下来,高崖两边万弩齐发,张郃身中数箭,落马身亡。
诸葛亮本想引司马懿入埋伏,但最后却射杀了张郃,于是他比喻说:“此番围猎,原本要猎一马,结果误中一獐。”
时至今日,木门峡谷中仍存有张郃坪、张郃墓。坪下有当年蜀兵布伏的伏兵湾。峡谷西侧旋帽咀梁下有当年蜀兵屯兵拴马的拴马湾。峪谷之中横卧一块高8米,顶平面2.7平方米的鼓形小石墩,人们称之为石鼓,相传是当年诸葛丞相在山顶上擂鼓指挥作战的擂鼓台。经千余年风蚀雨淋,自堕谷底。前些年木门、张郃坪等村民在平田整地中,还发掘出了三国时代的铜兵器镞、矛、刀等。面对这些蜀魏两军战争风云的见证,遥想诸葛亮当年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情景,不能不令人神往。近年来,村民为纪念诸葛亮这位杰出的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兴建了武侯纪念祠,并植树育林,新恢复了土钟,与石鼓遥相对应,供人们凭吊缅怀,发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