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多次登临花石崖实地考证,老子、尹喜在天水最早修道的地方应该在花石崖。道家学派创立后,花石崖作为道家在陇上的发祥地,像楼观台一样历史悠久,即使动乱年代,香火未绝。
花石崖地处天水麦积区与清水交界处,渭河北岸盘龙山中段西北支峰南坡,海拔1823米,与秦州八景之一的石门山对峙,距310国道5公里。因山石花纹呈五颜六色,故称“花石崖”,又因此处悬崖峭壁,清流潺潺,树木万紫千红,又名“万紫山”。 花石崖山势险峻,奇石参天,山如削,老君殿峭壁为门,悬崖生柏,瀑流垂帘,巍巍壮观;亭台楼阁,竹木修然,花卉馨然,栈道横空,谷底溪水潺潺,山间绿树成荫,极为幽静;石碑残垣,史迹可鉴,名家丹书,联匾悬殿,人间仙境,巍巍一绝。花石崖水源涵养好,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各种树种和药用植物以及稀有动物,1998年,有长达数丈的蟒蛇出现。花石崖庙宇人文色彩浓厚,是陇上道家名山胜景。
花石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历史悠久。老子被邑人尹喜引荐陇上时,他俩曾在花石崖最早结草为庐、修道讲经,故这里很早就是陇上道家圣地。花石崖周围有尹道寺(纪念尹喜的道观)、柏林观(纪念老子的道观)、教化沟(老子尹喜在陇上传道的地方)、伯阳乡、伯阳渠等与老子尹喜有关的遗存。战国时,有一些学人避乱花石崖山林,在山崖筑庵栖身学道修行。秦汉时,慕老子、尹喜名者多在花石崖山洞栖身向道,也有部分向道者转向花石崖(渭河)南边的伯阳南山,如七真人等;唐代道教兴盛时,山上始建庙宇,北宋重修二台玉皇殿,现存明清石窟多处,内有彩塑、壁画和雍正岁次丙午题匾。花石崖按地势分为东崖、西崖。东崖峰峦起伏,石崖重叠。所有建筑都依山取势,逐台修建。可分为雷音崖、老君殿、玉皇殿、三清殿、大殿院、磨针殿、补天石等几大部分。从谷底沿山面上,有一巨石,平地而起,高约30米,顶阔而平,大约10平米,上建有磨针殿,有铁梯可到达顶。传说此石是女娲炼石补天石,遗落于人间的巨石。其上刻有“补天石”三字,今人为景观增添了传奇色彩。
花石崖对岸的“伯阳”地名,是道家文化的物化活存。伯阳为老子的字,后人取伯阳为地名是为纪念老子这位文化名人,自然天水这块土地与老子、尹喜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据笔者调查和查阅有关资料对照,老子由函谷关经周至楼观台到宝鸡,翻关山(有说过散关沿渭水)入陇,是在陇上人尹喜的引荐下,来到他的家乡天水伯阳的。《水经注·渭水》记载:“(渭水)又东经上邽(今天水)城南……渭水又东,伯阳谷水入焉。水出刑马山之伯阳谷,北流……盖李耳西入,往经所由,故山原畎谷,往往播其名焉……渭水东入散关。《抱朴子·神仙传》:‘老子西出关,关令尹喜候气,知真人将有西游者,遇老子,强令之著书……’有老子庙……渭水又东过陈仓(今宝鸡)西。”可见,老子经伯阳谷入陇的故事,在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在民间盛传。
伯阳地处渭河两岸,与宝鸡一衣带水,历史上水患严重,尹喜、老子来到这里后,他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当地人民凿“龙嘴”,修了排洪渠,后人为了记住老子、尹喜的功德,把他们带领人民修的渠叫“伯阳渠”,至今当地百姓还在传颂。除此而外,天水与老子、尹喜有关的遗存有: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龙虎山有伯林观、尹道寺、尹道寺村(尹喜故里)、讲经台、教化沟、伯阳谷水、伯阳水、伯阳城南之伯阳川、七茅飞升处(伯阳茅谷,为老子、尹喜后世弟子修道处)、龙嘴、花石崖、元龙,老君庙、老君山、老子炼丹的遗址——“赤峪丹灶”、牛头河(老子乘坐的青牛死后埋葬在河谷,故名)、关山、散关、陇山、牛间里、七真观、玉泉观、玉阳观、佛公桥、灵源侯高皇爷庙、五阳观、青龙观、金龙观、三清殿、三清宫、云雾山、泰山庙、仙人崖三教殿、显龙寺等等。这么多与尹喜、老子有关的道家遗存,使得后世秦地道观林立,道教兴盛,知名道士世代相袭,道教代表人物绵延不断。除老子、尹喜外,还有道家的七真人,全真道士李志坚、董志希,马宜元、丘处机徒裔梁志通(天水市玉泉观为其主持修建)、陈志隐(关子镇玉阳观的开基者),以及今天全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等。老子、尹喜早期活动过的花石崖,迄今香火不断,仍是道教圣地。秦之北崆峒山至今为全国道教景观。天水及周边地区如此多的与老子、尹喜相关的地名、遗存和民间口传史,不能说与老子、尹喜不无关系!
老子、尹喜从函谷关相遇,到陕西周至楼观台结草为庐,过宝鸡经散关入陇,到尹喜家乡天水(渭河流域)拜谒伏羲故里、秦人发祥地,讲道、论经、教化、修渠、著《老子》等。后欲拜谒释迦牟尼故里,西至流沙(今甘州、敦煌三危山和附近玉门火车站等地均建有老君庵或道德庙、“老君祠堂”),因年迈,路途遥远未果,经青海返回到甘肃的另一个文化区域——洮河畔的临洮,终老其乡。但有关老子的生平,史书记载闪烁其词,后半生仅一句“入夷狄不知所终”一笔带过。事实上,老子的后半生在陇上度过,天水有许多老子的传说和遗迹,今临洮有老子逝世的“飞升”处﹙一说去世于敦煌三危山﹚。
老子之所以到陇上,关键是尹喜的引荐。尹喜,字公文(公渡),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代楚康王(前559至前545年)之大夫,自幼受伏羲文化的熏陶,究览古籍,精通历法,善观天文,习占星之术,能知前古而见未来。周昭王二十三年,眼见天下将乱,他便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藏身下僚,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甘肃新通志》、《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书记载:“尹喜故里,在县城东三十里之伯阳渠北山上,有尹道寺。”《中国名人大字典》载“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载:“柏林观中祀老子,又有讲经台,山后十余里有尹道寺,为春秋时关令尹喜故里。”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以传讲道家学说经国济世,向西域开化。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过散关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今甘肃天水市麦积区)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元龙花石崖筑庵、钻洞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至今,天水保存有讲经台、教化沟(老子、尹喜教化百姓的遗存)等等。老子在天水探寻伏羲遗迹,拜谒秦人故里,登临白鹿山(今卦台山)、邽山(今凤凰山,任法融就是凤凰山下人),治水修渠,练功修行,讲述有关“道”和“德”的理论,把自己所思所想都讲给了尹喜。尹喜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老子的讲述记录、整理成《老子》五千言。
《老子》一书完成后,老子和尹喜二人继续西行,直至河西流沙,欲去天竺拜谒释迦牟尼故里,因年迈,路途遥远,未果。后经青海,返回甘肃临洮,老子终老于此。刘家峡炳灵寺有老子祠,临洮有“飞升”遗迹,每年农历3月28日纪念老子逝世的风俗。《后汉书》记载:延熹七年(164年),襄楷给汉桓帝上书中说:“或言老子西入夷狄为浮屠。”《汉书·艺文志》记载:老子西行“喜去吏而从之。”《史记集解》引刘向《列仙传》:老子与尹喜“俱之游流沙之西”。我想刘向经过认真研究才得出尹喜与老子“俱之流沙之西”的结论。陕西昭陵博物馆藏《临川郡公主墓志铭》记:“真人(老子)播迹于流沙”(历史上甘州建有老君庵或道德庙,敦煌三危山附近、玉门火车站均建有“老君祠堂”) 。老子逝世后,尹喜虔心整理、传播《道德经》五千言,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篇,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博,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与《老子》一样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也因此尹喜得到道家的尊崇,成为春秋时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战国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尹喜推崇备至,将老子与尹喜并称,在《天下篇》里称其为“古之博大真人”。
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天水民间口传史综合分析,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虚自守,要求自己像射箭一样保持“心平体正”,并解释说:“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说明这种心平体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不仅能够治身治国,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传,老子授其道德经并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天门石壁下。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雍州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尹喜的神话故事。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曰:
道之所隐即仙灵,
心印函关道德经。
不待邛州乘鹤去,
此山仙已是天崖。
从仅有的尹喜资料看,其一生为人低调,不求闻达于世,不修俗礼,隐德行仁,潜心学业,甘愿做配角,一心想让老子的思想传世,专心整理《老子》,后半生过着隐居生活,所以,至今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详细的生平事迹。即使如此,离他时代最近的战国时的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对他评价是很高的,与老子并称为“古之博大真人”。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当山活动的踪迹,称尹喜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并被历代道教教徒尊称为“玉清上相”,这也是楚地建国后出土多种《老子》版本的谜底。
近年来,清水人在花石崖景区的山顶上建有佛殿,有两三个出家人守殿看香火,但花石崖主体为道家圣地的格局至今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