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子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气息相当浓厚。为保护街亭古镇,挖掘整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镇上许多文化人,如李新彦、张国治、穆存福等人,不顾家人的埋怨和村人的嘲笑,为保护古镇而四处奔走,游说八方,考察古迹,收集资料,组织开展民间文化活动,自发地进行保护工作。并根据考古、传说、民谣等得来的资料,把街子的神农山、神农泉、神农洞、石莲花、轩辕谷、野马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编辑成册,自费印刷,弘扬古镇的历史文化,实在难能可贵。
街子很早就有民间戏剧班社,成立于1952年的“太平社”已传承四代。他们不但唱大戏、唱小曲,而且学会了陕西的木偶戏,成立了天水唯一的街子木偶剧团,自己制做木偶道具,走乡串镇演出,声名远播四方,把农村文化生活搞得红火而温馨。街子的戏剧脸谱也是一绝。王为民家传承的脸谱有五、六十帧,线条凝练,色彩鲜明,有浓郁的西路秦腔脸谱风格。
街子的社火队也是闻名天水。每年腊月开始排练,从正月初一一直要耍到二月二,现在也要耍到正月十七。其中尤以“夜秧歌”最受群众欢迎。春节期间,“夜秧歌”演唱者多被村人请到家庭院落进行演出。在欢快的锣鼓声中,演出者即兴表演,祝贺吉祥如意的歌词唱得乡邻们眉开眼笑。
街子文化底蕴深厚,百姓皆乐于读书向文,以耕读传家为荣。享誉西部画坛的新疆山水画领军人物牧歌先生,诗、书、画俱佳的才子董晴野先生,为秦岭“父亲山”树碑立传的王若冰先生,皆是街子古镇文化人中的佼佼者。
5、保护街子,刻不容缓。对名村、名镇的保护,在当前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已显得非常突出。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与中国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安蒙先生皆认为保护古村落已“迫在眉睫”。
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非常丰富。区域内的秦安陇城等古镇已被列入省级名镇保护名目,然而就古文化遗存来说,天水范围内还没有一个镇子超过街子古镇,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而且,街子处在麦积区风景旅游区的中心位置,其本身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这也是天水范围内任何一个镇子无法可比的。所以,更有保护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如果能将街子古镇的原貌进一步恢复,对现存的古迹与古民居予以抢救性保护,再以杜甫在东柯谷的行踪与轩辕谷、温泉峡二条线路为龙头,一定会开发、打造出富有文化含量的旅游新景点,为我市的旅游创造出一个新的亮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