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状元康海在明嘉靖《秦安志序》中说:“秦安居陇西万山之中,而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 “诗仙”李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成纪育英才,故里耀千秋。千百年来,作为李白故里的秦安以多种方式缅怀和纪念这位盛唐时期的先贤。
艺文怀李白
明代秦安籍进士胡缵宗,官至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撰有《秦安志》等多部著作。他在《秦邑赋》一文中歌咏了许多秦安籍历代名人,李白名列其中:“咏少卿之五言,步太白而命骚。”少卿是西汉李陵的字,“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太白是李白的字。胡缵宗刊刻唐代秦安籍名相权德舆(字载之)的诗集,作《权载之诗序》。其中写道:“陇西有诗人曰李太白、权载之、李长吉。”接着对三人的诗作了高度评价。关于李白,他说:“读太白诗,当求其豪隽。……太白,才也。”充分反映了胡缵宗对李白等先贤的景仰之情。
山东籍清代著名诗人,时任分巡陇右道,驻节秦州的宋琬等修编的《顺治秦州志》记载:“李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九世孙也”。宋琬将李白载入地方史志,发挥“资政、存史、教化”的作用,表达了包括秦安在内的秦州人民的共同心声。
历史进入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由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纂的《秦安县志》、《秦安史话》等书正式出版,书中运用大量篇幅,为李白浓墨重彩的立传。作为陇右文化研究丛书的《秦安史稿》亦将李白列为专目,作了详尽介绍。
秦安县王铺乡郭家集一带流行一种秦腔形式的社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演出,《李白草答蕃书》是传统的曲目之一。李白的傲视权贵、才华横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津津乐道,扬眉吐气。

气节仿李白
据《隋书》记载:“陇西、天水于古为六郡地,其人性质直。”读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句,便能感受到李白耿直之气节。后世秦安人冒死上疏,骨子里流出的是浓浓的李白情结。李元芳、安维峻是其中的典型。
李元芳是明正德举人,嘉靖初年任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市)知县。当时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奸宄横行,位于京畿的宛平县民众外出逃亡者不计其数。李元芳义愤填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将宛平民众深受苦难的七件事,上疏皇帝请求废除,其中触及世宗皇帝练丹求仙之非。他以直言进谏而名闻朝野。清代进士、吏部观政武筹《重修秦安李氏族谱后序》曰:“太白才名独盛,毕文简公称其为王佐才,观其使力士脱靴,殿上识者以为气盖天下矣。使之得志,肯附权幸以从君于错昏乎?明则有庆阳空峒、秦邑虚庵两先生,抗言直疏,几以身危,其忠诚似过李白,而气亦不稍下,奏章俱在,可读而知也。”武筹将虚庵(李元芳的号)与李白相提并论,其气节不言而喻。
安维峻是清光绪进士,官福建道监察御史,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他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清史稿》本传载:“维峻以言获罪,直声震中外,人多荣之。”光绪二十年(1894)被革职发派张家口军台效力赎罪,时人以“陇上铁汉”四字相赠。光绪二十二年《中俄条约》签订,他在梦中发出“此疏纵死必上”的不平之声。

地名取太白
中华民国29年(1940),秦安县实施新县制,裁撤区署,设乡镇公所。全县共设23个乡镇,以李白的字“太白”命名的乡就是其中之一。太白乡位于秦安县西北,乡公所设在太平镇(今王铺乡郭家集),下辖8保96甲。民国政府在此设太白乡,抑或这里就是李白故里?一则此地李姓人较多,清代进士、湖南湘阴县知县李蓉镜就是第3保所辖的李家河村人。李白后裔有出人头地者,将此地以太白命名,用以纪念李白,光宗耀祖,这是很自然的事。二则陇西成纪位于秦安县西北,乃史家一致的看法。而陇西成纪是李白的祖籍,将秦安县西北部一带命名为太白乡再也合适不过了。

除太白乡外,秦安县还有太白庙、太白祠及以李白诗取名的亭子。太白庙位于陇城镇南七村,人称太白二爷。明嘉靖《秦安志》记载:“(秦安县)东九十里曰南山,其山当陇城之南。……其上为西番平,其平下瞰陇城,有太白庙。”可见太白庙始建年代早于明嘉靖时期,清道光年间此庙已久废,后又重建,上世纪五十年代再毁,改革开放后,庙貌焕然一新。陇城镇阴坡村亦有太白庙,人称太白三爷。太白大爷庙在今张家川县石版川,解放前此地属秦安县管辖。“太白祠”位于秦安县城凤山山顶太平堡内,1989年在县内有识之士的倡导下修建,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苏步青题字。“邀月亭”位于凤山之巅,以李白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而取名,由中华诗词协会副会长李汝伦题字。祠与亭的落成,营造了浓厚的李白文化氛围。

后裔寻李白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李白祖先“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可见,隋末居于陇西成纪的李姓族人因此受到牵连,流落他乡。据家谱记载,秦安的李姓大部分都是自元代以后迁徙到秦安的。古人对郡望非常重视和讲究,这些李姓人冲着他们是陇西成纪郡望,是李白后裔的一支,来到秦安。但成纪历经战火兵燹,故地已不可复识,于是他们选择了槐树庙、槐川、槐里等村落定居了下来。因为《史记》中记载的李广故里就在槐里,槐里本在今陕西兴平,李广的祖先从槐里迁成纪时,便将槐里这个地名也带到了成纪。这就是现在秦安县槐树庙、槐川、槐里等村一带李姓比较集中的缘故。槐树庙位于郭嘉镇境内,明嘉靖《秦安志》中已有此村名。据《秦安崇新里四甲合户碑》记载,明末清初,李氏始祖从安定(今定西市安定区)麻子川迁移到郭嘉镇,生三子,分别居住在槐树庙、李家河(今属王铺乡)、郭嘉镇。
据世代口头相传,秦安县西北郭嘉镇、王铺乡一带的李姓分为右九家、上四家、宛平家、考城家等几个房派,各房派内至今互不通婚。以右九家人口最多,分布在18个村庄,有“右九18庄”之说。郭嘉镇朱湾村还保存着李氏宗祠,系古建筑,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但透过斑驳风蚀的题字、古色古香的门窗和玲珑精美的雕刻,我们仍能感受到祠堂昔日的辉煌和荣耀。
往事越千年,秦安换新颜。但秦安人对李白的追思与怀念,在历朝历代都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正是故里人民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李白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