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丘说之外,北魏郦道元认为黄帝生于清水。他在《水经?渭水注》中说:“黄帝生于清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清水在今甘肃天水,秦时为上邽县。“郦氏此说也难以成立。遍阅有关文献典籍,没有任何事实足以证明黄帝生于天水”⑧。
我们认为黄帝生于河南新郑。新郑古称“有熊”与“轩辕丘”。东晋王嘉《拾遗记》说:“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明陆应明《广舆记》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清吴乘权等辑《纲鉴易知录》云:“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姓公孙,国有熊。”郭袁恒《历代帝都考》中虽然提到“黄帝生于寿丘”,但主张此寿丘不在山东曲阜,而是在河南新郑,亦即轩辕丘。清康熙三十四年《开封府志》载:“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其母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有妊,生帝于轩辕之丘,因名轩辕。”《清一统志》注谓:“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黄帝生地也是其最早的都邑所在。皇甫谧《帝王世纪》说:“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又云:“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或谓黄帝生于陕西黄陵县境⑨。有的学者指出,陕西是周人的老家。周人“既不追尊黄帝,也不理会尧舜,而是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家谱。从这些家谱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姬、姜二水和黄帝炎帝得姓之由,决不可能在陕西,所以陕西的土著周人不郊禘炎黄二帝,甚至一直到春秋时代他们还不把黄帝或者炎帝作为自己的祖先”⑩。如果此说不误,则黄帝故里非河南新郑莫属。
四、涿鹿与阪泉的地望
在中华远古史上,炎黄之战揭开了中国战争的序幕。贾谊《新书?益壤》载:“黄帝者,炎帝之兄也。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又《制不定》说:“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夫地制不得,自黄帝而以困。”涿鹿附近有阪泉,故《史记?五帝本纪》称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涿鹿之战,就其规模和意义来说,都可相侔于西方希腊古史上的“特洛伊”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由一个部族的首领变成所有部族的首领。“在这一点上,黄帝与希腊神话传说中高踞于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之王’——宙斯多所相似。在希腊神话中,宙斯开始仅是神国里与其他诸神地位平等的一员。后来他采用暴力夺取奥林匹斯的政权,成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和人类的主宰”○11。
炎、黄之战刚刚结束,又爆发了另一场规模巨大的战争,即黄帝族与九黎族之间的战争——黄帝、蚩尤之战。《尚书?吕刑》疏云:“九黎之君,号曰蚩尤”。张衡《西京赋》说:“蚩尤秉鉞,奋鬣被般,禁御不若,以知神奸;螭魅魍魉,莫能逢旃。”《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禽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与蚩尤之战,是华夏集团与九黎族之间爆发的一场激烈战争,以华夏集团胜利而告终。
涿鹿与阪泉近在咫尺。《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关于其地望,历来有多种说法:一曰解州说。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惟中间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后可以聚。”据《清一统志》载,解州东南二里许有蚩尤村,州西二十五里有浊泽,一名涿泽。解州治所即今山西运城县西南解州镇。“则黄帝与蚩尤战涿鹿之野者,其地望应在此”○12。二曰扶沟说。柏杨《中国人史纲》谓:“姬轩辕决定先发制人,他首先突击神农部落,在阪泉(河南扶沟)郊野的战役中,把神农部落击溃,俘虏了敌人全部人口和牛羊”。三曰修武说。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认为,涿鹿或称浊鹿,“盖即今河南修武县之浊鹿也。《郡县志》:‘浊鹿城在修武东北二十三里,山阳公所居’。修武位置河南西北部,正为黄河流域,绳以炎族东西分布之势,蚩尤在此,正当其地”。关于浊鹿,据《元和郡县志》卷十六载:“浊鹿故城,在县界东北二十三里。魏文帝受禅,封汉帝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之浊鹿城,即此城也。”该城位于今修武县东北12公里五里源乡的李固村南,现存城垣仅南北长约300米,东西长度为100米,最高处7米。另在该村还发现有龙山和商文化遗存。四曰彭城说。《续汉书?郡国志》注引《世本》:“涿鹿在彭城南。”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市。五曰冀州说。《述异记》卷上:“轩辕之初立也,有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铁石,轩辕诛之于涿鹿之野。……今冀州有蚩尤川,即涿鹿之野。”《尸子》卷下:“黄帝斩蚩尤于中冀。”上述诸说多附会之词。惟冀州说影响甚大,学者多从之。据《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关于涿鹿,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关于阪泉,服虔曰:“阪泉,地名。”皇甫谧曰:“在上谷。”另据《括地志》载:“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妫州东南五十六里,本黄帝所都也。”汉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县,汉上谷郡及唐妫州怀戎县治所在今河北涿鹿县西。后世学者对此多有异议。有谓:“古帝王都邑之可考者,始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以史称其与炎帝战于阪泉,又与蚩尤战于涿鹿,有战争相证,非如泛言丘邑、陵墓者,可以信口开河也。……论其地,则服虔谓在郡县名相附会,不居涿郡,张晏、皇甫谧谓在上谷,皆以汉世郡县名相附会,不足据。纣都朝歌,其游乐之地在于沙丘,盖即武王克殷后狩禽之所。尔时尚为兽蹄鸟迹所萃,安得黄帝时乃为名都?”○13或云:“无论黄帝、炎帝或蚩尤,现在大家一般都认为他们都活跃在黄河中下游,那么,他们也毫无理由都带上大军跋涉千里到荒远的‘涿鹿’去决战。因为那里不仅给养成问题,而且那时打仗无非是掠夺人畜财物,但苦寒山谷中的“涿鹿”会有什么呢?”○14因而冀州说也难成立。有人推测河北涿鹿与阪泉等地名,是黄帝族的一支北迁时带去的○15。倒有一定道理。
涿鹿、阪泉究竟在哪里?有的学者主张在今河南巩义市境。先说阪泉,三国时魏人应玚《灵河赋》云:“资灵川之遐源,出昆仑之神丘,涉津洛之阪泉,播九道于中州。”这个“阪泉”是指洛水与河水在巩义市交汇的洛汭地区。再说涿鹿,《史记?五帝本纪》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索隐》说:“或作浊鹿,古今字异耳”。涿与浊通,盖即水名。古代巩义市境内有两条浊水,一条是黄河,另一条叫黄水。《水经?洛水注》:“〔洛水〕又东,浊水注之,即古黄水也。”根据有的学者考证,“所谓‘涿鹿’,其实就是‘浊陆’,即两条‘浊河边的陆地’”○16。换言之,涿鹿也在巩义境内河洛相汇处的岸旁。
还有的学者认为,先秦史籍中提到的冀、冀中和冀州,并不在今河北,而是指的“中国”或“中土”。如《逸周书?尝麦解》:“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楚辞?九歌?云中君》:“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顾亭林据此以为“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故书皆称中国为冀州,或曰中冀,或曰中土”。丁山就顾氏之说更加推阐,以为“冀之为言中,非北方州之名”○17。讫战国之世,冀州的范围尚未确定。《禹贡》中的地名,原本多为泛称,其所指范围又往往是一大片地方,并非后世的一城一市所能当之。《淮南子?地形训》:“正中冀州,曰中土。”注:“冀,大也。”巩义河洛之间一带,地处中原腹心,南依嵩岳,北濒大河,既是“中国”、“中土”的一隅,当然可以被包括在古冀州范围之内。《汉书?郊祀志》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位于河洛、嵩高之间的巩义,正是三代所居的理想之地,史家将涿鹿、阪泉定位于此,绝非空穴来风。除文献记载外,尚有考古资料足资佐证。伊水、洛水两岸,特别是伊、洛汇流后的伊洛河流域与河洛交汇处,密布着许多史前文化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康沟、仓西、董沟、伏羲台、滩小关等仰韶文化遗址。滩小关遗址位于巩义市沙鱼沟乡滩关村西岭上,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5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4米,内涵十分丰富,发现大量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出土石器、陶器等文物100余件,其中钵、盆、碗、罐等陶器多有彩绘○18。如果说仰韶文化可以代表炎黄两大部族的物质文化遗存的话,那么从考古学文化方面考察,说涿鹿、阪泉在河南巩义并非无据。
五、“黄土崇拜”与“天下之中”
炎黄文化缔造者黄帝族之所以被称作“黄帝”,可能同黄土崇拜有关。“中国人不但是黄种人,而且自称‘黄’帝子孙;吃的是黄米(粟)、黄豆,住的是黄河沿岸、黄海之滨。位到至尊则穿黄袍走黄道。死了以后的去处,叫黄泉。……中国文化渊源于华北,而华北住民生活环境里最有支配性的颜色,除了青天之外,便是黄土之黄;《易经》所谓‘天玄而地黄’,刮风时候,‘黄埃’飞物,连天也是黄的”○19。中国人崇奉黄土,实滥觞于炎黄。黄帝或称皇帝。《庄子?齐物论》中说到“黄帝”,王先谦《集解》:“黄原作皇,《释文》本作黄。黄、皇通用,今本作黄。”《吕氏春秋?贵公篇》:“丑不若黄帝。”毕沅校正云:“黄帝,刘本作皇帝,皇、黄古通用。”皇帝之所以称黄帝,是由于她是一个崇奉黄土地的部族。《史记?五帝本纪》:“〔黄帝〕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正义》:“以土德王,土气胜故曰黄帝。”《吕氏春秋?应同篇》:“黄帝曰:‘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当代学者多主张黄帝即“黄地”,这种称呼,是对地母崇拜的表现。马衡《释帝兼论高原文化》指出,帝即“地”字,黄帝就是“黄地”,亦即“后土”。党晴梵《先秦思想史论略》也说:“金文黄〔为〕日初出土之色。黄……从田,是田土沾濡于人身之色。……黄帝即是后土,殷人犹有古代氏族母系传统的思想孑遗,以土象征母。所谓人生于土,即是人生于母。”由此看来,黄帝之得名,很可能是把黄土神化,将它视若神祗,加以崇拜。“或者说把自己的传说祖先和黄土崇拜结合起来,使黄帝之形象具有‘自然’与‘社会’之‘两重性’”○20。迄今所知,最早的黄土崇拜实例在中原。建国前,安阳殷墟曾发现两组基址,其中一个“黄土堂基”,南北长11.3米,东西长11.8米,厚约0.5~1米,面积约为133.34平方米。黄土相当纯净,“绝对不掺杂他种泥土”○21。郭宝钧先生称之为“黄土堂基”○22。李济先生认为这就是“崇拜最高神的神坛基址”○23。由此可知,黄土崇拜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从安阳殷墟发现黄土神坛这一实例,崇奉黄土的黄帝族,最早活动区域应在距此不远的中原腹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