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达大漠,西通西域,东进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之始,每逢朝代更迭,这里都是各路人马争锋的战场。潘守正先生多年来从事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历代战事记》是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发生在天水的历次重要战事的重要资料,今刊发以满足读者了解天水历史上的风云战事。
天水历代战事记
人民解放军解放天水

■潘守正
一、人民解放军攻取天水前的形势
民国38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后,击溃蒋介石的国民军主力,于4月渡江南下,攻克了国民政府立都地南京。之后,解放军分路向华东、华南进军。与此同时,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由陕北向关中进军,5月20日占领西安,7月在扶眉战役中又击败深受蒋介石信任的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主力,尽占关中西部。胡率残部撤退至秦岭以南。
持眉战役结束后,彭德怀决定以十八兵团两个军屯驻宝鸡一线,以防备胡宗南的反扑,十九兵团一个军屯驻固原,以牵制宁夏国民军,其余第一、第二、第十九三个兵团和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向甘肃进军。其中第二兵团三个军和第十九兵团两个军沿西安——平凉-——兰州大道西进,直取兰州,第一兵团三个军和十八兵团六十二军攻取天水。
二、固关战役
7月下旬,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率所部三个军(一、二、七军)和六十二军共计二十余万人从陇县西进。时国民军第八十二军之骑兵十四旅和第一二九军的骑兵第八旅共八个团尚在陇县以西的固关,扼守关山(即陇山)通道。7月28日,第一军第一师开始攻打固关,双方攻战不久,十四旅即不能支,向西撤退,当至三桥(在关山东麓陇县境)一带时,被越道咸宜关抵达的第七军之二十师截住,在前后夹击下,十四旅大败,被歼三千余人,包括副旅长在内的数百人被俘。十四旅残部和第八旅匆匆西逃。接着,人民解放军依次越关山西进。
三、进军天水
7月29日,以贺炳炎为军长的解放军第一军由固关抵马鹿镇,继至阎家店。接着,第一兵团分路进兵,除第六十二军因准备配合第十九兵团作战暂时滞留陇山一带外,第一军已西趋秦安,前部在途经张八梁时遇西逃骑兵残部阻击,在将其击败后继续西进;以郭鹏为军长的第二军和以彭绍辉为军长的第七军南下趋清水,31日两军进入清水县城,县长杨贻书先前已逃往天水。从县城赶来增援的天水马跑泉陆军骑兵学校一股骑兵,未至县境即被解放军前部击败后南退。
8月2日,第二、七两军分别从清水南下,进入天水县境,同日,第七军二十师抵北道埠(今麦积区)第二军第四、五师至金家集,第六师经草川铺至社棠。驻马跑泉的骑兵学校全部人员,驻天水县城的军政官员及驻军闻解放军至,于8月1日撤走,国民军一一九军军长王治岐率部撤往甘谷,3日上午,第七军之二十师、第二军之四、五、六师相继抵达,同日,第一军进驻秦安城。
天水虽然解放,但秦岭以南仍为国民军控制,旋第七军二十师从天水井等地分路南进,在兴隆镇西坡梁歼敌六百余人,俘一国民军少将,10日,又设指军部于县南平南镇大柳树,并发动盐关战役,击败国民军一一九军,至此,天水除东南部林区仍由土匪盘踞外,均被解放。
四、武山起义
1949年5月,秘密活动于武山的共产党员成立由王廷杰任书记的武山县工委,并联络由共产党员赵西武担任营长的甘肃师管区补充团预备营和县自卫队,准备起义。8月3日,国民军一一九军二四七师师长陈卓率师部机关抵洛门、文家寺一带时,当地游击队趁夜伏击,迫使陈部匆匆撤走。二四七师骑兵团三百多人在西撤中进驻县城,王廷杰即派人策动团长赵玉亭,劝其起义。在赵部连长汪鉴(武山人)的推动下,赵允诺起义。适一二0军欧阳卓、吴尚武两团亦退入县城。为利于起义,赵团撤出县城,并与师预备营占据城郊有利地形。5日,一二0军两团欲出城西走,遭游击队伏击,不敢再进,王廷杰以游击队和师管区预备营、骑兵团汪鉴连为主力向一二0军发动攻击。一二0军被迫谈判,后其部缴出武器后被全数放行,起义队伍进入县城,7日,解放军第二十五军抵武山,至此,天水全境由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