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历史悠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南控巴蜀,北达大漠,西通西域,东进关中。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之始,每逢朝代更迭,这里都是各路人马争锋的战场。潘守正先生多年来从事秦州历史文化的研究,他的《天水历代战事记》是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发生在天水的历次重要战事的重要资料,今刊发以满足读者了解天水历史上的风云战事。
天水历代战事记
黄钺举义和白朗军转战陇右
■潘守正
一、秦州举义
黄钺为湖南宁乡人,1911年夏,被陕甘总督长庚委为总督署军事参议,不久又命总办兵备。及陕西独立,甘军东征,黄钺欲乘机扩充革命力量,适长庚派黄钺出防陇南,遂至秦州。黄钺所统一营亲兵共五百人,屯驻秦州城北关泰山庙。
民国元年(1912年)3月5日,曾任甘肃第三标管带的刘文厚到秦州,劝黄钺起义,秦州士绅张世英等亦心仪共和,黄钺遂与其共同筹画,定于3月11日正式起事,是日晨以出操为名,黄钺统所部进入大城,又分兵进攻各衙署和军械库等要地,黄钺本人亲率一支进入巩秦阶道署,巩秦阶道向燊,秦州知州张庭武被迫接受起义,秦州营游击玉闰抗拒,被击毙。各部很快占领秦州,接着黄钺召集地方士绅和道、署官员,宣布独立,并成立甘肃临时军政府,以黄钺为都督,向燊为副,次日以刘文厚为招讨使,又颁布临时军政府约法、章程,组建下属机构,同时派人联络陕、甘革命党人,并增募军队,以反击在甘的保皇势力。
二、临时军政府解散
甘肃临时军政府成立的下午,从兰州往援徽县的昭武统带马忠孝率一支回兵至秦州,直逼城下,扬言攻城。黄钺委张世英等出城劝阻,允诺为马部供给粮秣,马忠孝始答应撤军,暂不攻城。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通电承认共和,后袁世凯调长庚赴京,命甘肃布政使赵惟熙组建甘肃都督府。
赵惟熙出任甘肃临时都督后,自恃有袁世凯为后台,压制黄钺,诬称黄钺兵变,破坏共和,派省防军统领吴炳鑫部东下,往会马忠孝攻秦州,又调崔正午、李宗纲、罗平安等部从清水,凤县方面进逼。袁世凯亦致电黄钺,要其取消独立,由于省议会议长李镜清等力主和平解决,湖南军政府都督也多方为黄奔走,张世英等从中力主翰旋,始未发生战事。后经各方协议,于6月7日解散临时军政府,黄钺于同月21日离开秦州返回湖南,所部发给银两后就地解散。
三、白朗军转战陇右
民国三年4月下旬初,白朗军西进至陇山东麓固关(在陕西陇县),派援陕的甘肃骁锐军统领崔正午率所部五营、二千多人抵拒,结果不支撤退。白朗军尾随追击,双方战于关山顶洪家滩,崔部再败,旋转入山林。4月23日,白朗军至马鹿(今属张家川),24日至张川镇。沿途居民闻讯,皆提前远避。25日,因闻赵倜率毅军联合崔正午部将至,白朗率军西走,经龙山、陇城、莲花往静宁,于30日抵达通渭马营。赵倜部追至,双方发生激战,结果白朗失败,由马营南下,经陇西,于5月1日进入武山,县知事钟云彤率众抵据未果,白朗军入城后,劫掠数十家商号,又匆匆撤走,河州镇总兵、统领陈正魁率部于落门西与白朗军击战,陈部大败,所部两营兵被全歼,陈正魁只身逃走,白朗军在焚烧落门新街商号和部分民居后东趋伏羌。
5月3日,白朗军进入天水县,前部抵达县城(今秦州区市区西)。此前,秦州镇总兵马国仁探知白朗军将至,即在城内布防,并自率一支驻城西王家磨,但所率壮凯军总计数百人。及白朗军前部至,马国仁与教练官郭正谦率众迎击,白朗军不支,失利西撤,马国仁驱部直追至西三十里铺(今太京镇)始回。中午,白朗军主力进至城西。马国仁、郭正谦率部抵敌,但寡不敌众,马国仁中飞弹而死,白朗军当晚先克伏羲城和西关城,马国仁弟、西军分统马国礼率部从伏羌赶至天水,由北关入城,遂与渭川道尹向燊、天水知事张绍文等督军民防守大城,白朗军众多,攻势猛烈,半夜时攻占中城,马国礼畏惧,由东关城出走避马跑泉。只向燊仍率众据守,5日晨,白朗军攻入大城和东关,向燊被俘(因匿名,后被释出),郭正谦被杀,守城军民死伤四百多人。
白朗军入城后,为报复抵据之恨,纵兵肆意抢掠。及闻赵倜及甘军陆建章等部数十营兵至,白朗急南走徽县,在途经皂郊、兴隆、娘娘坝、李子园、高桥等地时,尽掠民间骡马以补充乘骑,并挟持数百农民为其远送物资。
四、撤出陇右东返
白朗军抵徽县后,欲南下入川,结果为川军所拒,折回成县,再转战于阶州。6月1日,白朗军从漳县进入武山,在县西陈家门被省防军统领吴炳鑫部击败,后来再攻四门堡时,又遇赵倜部,失利后又转攻县城。时县城空虚,只有张凤翥率数十警兵抵御,警兵大都战死,白朗军入城。2日,赵倜率所部四营迫近,白朗率众出城东走,同日下午抵达伏羌。县知事徐兆藩与驻军管带杨世培率二百余人守城,杨世培于城上安置“九节灵”大炮,白朗军将城包围,双方攻守激烈,炮声震天,白朗见不能克城,命所部转掠县城以东乡村。时乡民均有准备,匿家储使其不能得。白朗军怒,焚烧打劫,并屠杀张四甲村民无数。3日,白朗军经金山镇趋秦安,4日,包围秦安城并破城,县知事章灿逃走,城内富户被洗劫一空,全城战死或被杀者近三百人。
后来闻追军将至,旋南下,经天水县东部往两当,转陕西,再回河南。不久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