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秦州商事之十六
“开拓者”的勇气
■庞瑞琳 韩惠荣
秦州是“丝绸之路”南线上的一个重镇,是西去东返的必经之地。曾有“驰命走驿,不绝于明月,胡商贩客,日欵塞下”之盛。当渭陇坻道、陈仓道、陇南故道、秦州至静宁驿道、秦州至徽县驿道、秦州至三岔驿道、秦州至礼县驿道,这些古道组成了以秦州为轴心,构成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时,狭窄的古道已难以承载工商业兴起后物流量和新型交通工具的运行。加之地震对道路的破坏,新筑公路已是在所必行了。孔繁锦没有喊出“若要富,先修路”的口号,但他确实意识到交通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从他上任的民国8年就开始,分几次征调陇南14县民工4万多人,用两年时间,以天水城为中心,兴修了向周围各县辐射的大车路。
民国9年,大地震后,全国和一些国际慈善组织纷纷捐资支援甘肃抗震救灾。因天水是重灾区之一,得到救灾赈款较多。衙署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耗资折银达16万两。征调民工兴修了从天水经罗家堡、盐官、长道、西和县城至洛峪集、麒麟山、王家楞大车道,长300余华里;民国11年春,兴修了从天水经云山镇、远门镇、白驼到清水县城,又折而北上经阎家店、马鹿镇、越关山至固关镇的道路,长500余华里;同年秋,兴修了从天水经兴隆镇、娘娘坝至江洛,再东行经徽县、永宁达两当的大车道,长500余华里;民国12年,修通了自天水经五十里铺、关子镇、甘谷、再西经磐安镇、洛门镇到武山县城,长200余华里的大车道;民国14年,两次征调民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原大车道的基础上,先后修成了从天水通往秦安、甘谷、西礼、清水至马鹿的汽车路。从而大大改善了天水交通闭塞的状况。
在城市建设上,孔繁锦的“开拓”动作之大,也是前所未有的。
因原有街道全用石块筑砌,高低不平,南北跨度狭窄,仅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民国11年,孔繁锦下令拆毁了天水大城城砖垛、东西月门及五城各街牌坊,先后两次加宽街道,整修路面,开辟了由中城到西关的一条大街——后街(今自由路)。同时整修了市区全部路面,挖掉石头,修成了平坦的沙土路。在广武门(俗称东梢门)外的罗玉河上还建了木结构的一座大桥,桥门上挂有“利涉桥”金字大匾,大大方便了市郊东西往来(孔败走后的民国16年,罗玉河山洪暴涨,桥被洪水冲走,土绅萧汝玉砍南郭寺白皮松修成窝桥,更名“青龙桥”)。
天水城南的耤河,河床高,清初宋琬曾修过,光绪中业也修过,但因是土筑,很不牢固,时隔二三十年,早已坍塌无几,每当夏季山洪暴涨,常淹没城外良田村舍,并危及城区。民国9年的特大地震,不但使堤坝崩裂,更有黑水涌出,溃不成形。民国11年,孔征调民夫3000余人,修成自东门外到坚家河长达五里的护城河堤。为防止堤坝渗漏坍塌,采用糯米汁浇灌石头的办法加固了堤坝,堤上种植了柳树。这条堤一直保存至70年代。
民国14年,孔从各县征调民工,筹集材料,扩建衙署。拆除了黄家所大部民房和汉阳书院,修起了镇守使署(包括现在的军分区、秦州区招待所和儿童活动中心大部分地方)。衙内还修建了专供游赏的西花园。大门修得更为讲究,仿照兰州明代肃王府的前门,比甘肃督军府的大门还要高大。门额书“陇南镇守使署”,落款为“至圣七十四世孙孔繁锦立”。两扇大门上书“高门有阬,大邦维屏”的对联。意高低无碍,安全无忧,维地保民。
新建衙署竣工后,又在镇署对面修建了天水第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大楼,用来招待宾客。市民称为“九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