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聚义”引出的故事
——邓宝珊与续范亭的手足深情

(配图:天水在线)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倒行逆施,窃国殃民。原籍甘肃天水的邓宝珊,14岁从军入新疆,在伊犁辛亥起义中战功卓著,后因和其他革命党人一起从事反袁斗争,在新疆被通缉。他几经周折后赴陕西,欲联络同志再举义旗。1914年夏,邓宝珊游华山时结识了老同盟会员刘蔼如,两人一见如故,遂同往华山脚下杨家园的革命党人郭希仁家中。他们在杨家园村玉泉院,以讲学为名,联络各地革命党人纵论天下大势。一时间,华山之下风云际会,各地的革命党人纷纷闻讯而来。
续范亭曾回忆道:“民国三年九月,续桐溪(西峰)、胡景翼、孙岳、邓宝珊、史可轩、刘守中、郭希仁、刘蔼如、董振武、胡德夫、续范亭等十余人,聚首华山下之杨家园,计划北方革命,当以陕西为根据地,然后联络滇川出兵潼关,以颠覆北洋系之老巢,中国革命,必须打倒北洋系方能成功。以此为目标,大家分头进行革命,以可谓华山聚义也”。
华山聚义,是北方革命党人自发进行的一次革命联络活动,也是一次凝结北方民主革命政治军事力量的聚会。虽然没有制定具体行动纲领和计划,但实质上形成了一个政治军事集团,确定了立足陕西,扼关中出潼关,会同全国革命党人为推翻袁世凯政权,打倒北洋军阀政府而奋斗的基本目标。后来,华山聚义的大多数成员,都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军的骨干力量。当时,邓宝珊和续范亭是聚义志士中年龄最小的,他们从此结下了手足之情,邓宝珊对长自己一岁的续范亭始终以兄长事之。
1918年初,邓宝珊随张义安、董振武发动“三原起义”,树起了“陕西靖国军”义旗,推胡景翼为右翼总司令。1923年邓宝珊为胡景翼暂编第一师第一旅团长,续范亭在邓部任参谋长,共同参加了征讨吴佩孚的战争。1927年初,担任国民联军军事政治学校校长的续范亭三十有四,仍未成家。为此,时任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的邓宝珊和夫人张玉燕,帮助和介绍续范亭与许玉侬喜结良缘。这一时期,邓宝珊夫妇还鼎力促成了当时任国民联军总政治部长、著名共产党人刘伯坚与王叔振的婚事。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任命邓宝珊为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邓宝珊力邀续范亭为驻甘行署参谋长。1934年上半年,驻甘行署撤消,邓宝珊改任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新一军参谋长一职被南京派员接任,续范亭改任新一军总参议。此时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继而策划华北事变,亡我之心,更加露骨。国民党当局对此视而不见,仍然热衷于“围剿”红军;官场倾轧、中饱私囊,日甚一日。这些腐败现象使续范亭深感忧虑和苦闷,欲斗不能,欲罢不忍。

1935年11月15日,续范亭来到南京,欲借南京政府召开第五届国民代表大会之机,呼吁抗日救国。但国民大会没有做出任何决议,见到的仅仅是蒋介石在关于外交建议案中的几句话,“和平未到完全绝望的时候,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续范亭的希望彻底破灭了。生为男子,报国无门;身为军人,请缨无路。心中只有失望、悲观、愤怒和痛苦。12月26日下午4时,在南京中山陵,他只身一人,哭拜了中山陵之后,以短剑剖腹,后被友人送往医院得救。
惊悉此举,邓宝珊即发急电给续范亭:“惊悉吾兄忧国至深,愤而自刺,闻之实觉不安,除兑洋500元暂作药费外,报国之日方长,尚希旷观静摄。特电奉慰”。1936年2月初,续范亭伤势日渐好转,即将出院,邓宝珊闻讯后,为安排他出院后的生活,特地偕家人并携杨虎城等老朋友们为他治伤疗养筹措的款项,由兰州赶到南京。对于邓宝珊一家人的到来,续范亭非常高兴,深深感到亲情和暖意。

1938年5月,邓返回榆林路过延安时,未告知中共方面,投宿于延安南关一家骡马大店后,被延安有关方面发现,遂逐级上报。毛泽东知道后,指示边区政府交际处一定要热烈欢迎,隆重接待。边区政府交际处长金城当夜赶到骡马店,请邓及一行搬往边区政府招待所,被邓婉辞。次日清晨,金城又来面见邓宝珊,转达了毛泽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挽留之意。盛情难却,邓不便再辞,遂留住下来。接着,毛泽东同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员肖劲光亲来看望,并请邓及随行人员午餐,李富春、肖劲光、周小舟等作陪。邓被毛的真诚所感动,在延安留住一周,参观了抗大、陕北公学等,出席了欢迎晚会和群众大会,见到了正在陕北公学学习的二女儿邓友梅。结识毛泽东,对邓宝珊后半生所走的道路产生了极大影响。
邓宝珊与续范亭再次相见,已是1943年。当年6月,邓宝珊奉国民党中央电召去重庆开会,并指定他绕道宁夏来渝,不必路经延安。邓对此极为反感,他愤愤地说,“不指定路线便罢,指定了,我偏要路过延安”。6月8日从榆林启程时,邓特意决定骑马而行。17日到达延安。毛泽东在杨家岭中共中央礼堂为邓一行接风洗尘。出席宴会的有朱德、贺龙、林伯渠、李鼎铭、南汉宸、续范亭等数十人。第四天,毛泽东再次在交际处设宴为邓宝珊饯行。11月,邓宝珊返榆途中,再次经停延安。续范亭参与全程接待。11月17日,是续范亭50寿辰,边区政府设宴祝寿。邓宝珊和贺龙、林伯渠、谢觉哉、南汉宸等人席间一再举杯,为老友祝福。革命大家庭的这种融融暖意给邓宝珊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邓宝珊此次往返都坚持在延安逗留,既是他为人行事的个性使然,也是他被毛泽东等中共领袖的风采和魅力感召所致。他内心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借此之便,探视病魔缠身的老友续范亭。当邓宝珊得知续范亭由晋绥转延安治病休养后,即写信嘱咐在延安的女儿邓友梅抽暇多予照料。对此,续范亭在留下的文字中也多有提及。

延榆相连,信使往还。收录于《续范亭文集》中的书信共有七封,仅致邓宝珊的就有五封。这五封信写于1946年10月21日至1947年2月22日之间,时间跨度仅4个月。五封信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动员和督促邓宝珊早下决心,早举义旗。在1946年10月21日的信中说:“大家都相信,你始终是革命的,但多犹豫不决。此间同人,切盼你当机立断,及时发通电,主张民主和平”。“这里毛、朱及西北局诸负责人决定你们宣布以后,孔从周部调回绥米,曹、胡也归建制。关中尚有几部,统一起来归你指挥”。值此之际,国民党当局已悍然决定发动全面内战,企图“三个月内消灭共军”。续范亭对邓宝珊也更加挂念。12月9日又致信邓宝珊,深情地说:“回想华山聚义诸人中,除蔼如、宝峰外,仅你我二人耳。而我又几成废疾。革命历史,如欲继续,只有集中于你一身。不是要你多少实力,也不是要你从此吃苦如共产党人。只藉你的号召,影响全国有为之士耳”。“欲拔泥足,要早做准备,要有办法,不然必有进退维谷双方责难之时,不知何以自处也”。在1947年元月17日,由于延安备战,续范亭在转移晋绥途中暂居绥德。再次致信邓宝珊,强调说:“周(恩来)副主席此次回来,谈到你的问题,他说将来能有资望统一指挥起义的民主军,长江以北,只你一人而已。非过语也,可见此间当局,切盼殷且诚也。”
对于中共方面的高度信任和殷诚切盼,对于老友续范亭的良苦用心和深情厚谊,邓宝珊心领神会。但就他当时的处境而言,下决心起义,尚有重重困难。邓宝珊把情况如实地写信告诉了续范亭,明确表示了决不参与内战,更不会效忠于国民党当局;在适当时候,当为人民事业出一番力的意愿。续范亭于1947年2月22日回信说:“我们把你的手函及谈话内容转至延安,毛泽东回信说:‘按宝珊地位及现在局面也只能做到这一步,现在各守原防,将来再决进止’。毛、朱当然对此期望更深,对你的为难处当然多能谅解也”。这封信后,还附诗两首。语重心长,侠肝义胆,跃然纸上。
就在书信往还之际,不料续范亭于1947年9月12日上午11时在山西兴县溘然长逝。接到噩耗,邓宝珊悲痛万分。战乱无情,使自己不能亲往吊祭,抚棺一恸,只能把几十年的手足深情,深深埋藏于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