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秦州五城联珠,历史悠久,建城历史最早,据史料记载,早在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的春秋时代就设立了华夏第一县,即邽县。当年全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建立县制,唯独在天水这个地方建立一个邽县与现在的甘谷城东建立一个冀县,这两个县同时建立,并列通称华夏第一县。郦道元《水经注》中说:“上邽,故邽戎国也”。《山海经》曰:“邽山,濛水出焉,而南流于洋,渭水也。”说明秦州古城原是邽县故城,“耤水、濛水注焉。”“翼带众流,积以成溪,东流南屈,经上邽县故城西侧城南出。”这段话说的是今天水故城就是古上邽故城所在地,而且上邽古城就在如今的西关城中,此后,天水古城由州城(大城)、东关城、中城、西关城、小西关城(伏羲城)等五座城池组成,通常称做“五城联珠”。自建第一座县城至今已两千多年,经过了多少次风雨沧桑和兴衰更替,以及人事变迁,但历史文化文脉一直在传承永续,尤其五城中的名街古巷各有千秋,都承载着自己的一段历史演变过程。

西关城巷道最多,大约有40多条巷道,文脉浓郁的要数“飞将巷”。“飞将苍”的启名,最早可以追述到西汉年代,那是因为“飞将巷”出了一个汉代名将李广的原故。起先这个巷道里居住李氏家族,家大业大,人口众多。李氏先祖中有一个叫李尚的人在汉代以前担任了成纪县令,就是如今称谓的县长官职,那时成纪县地盘很大,东北起于陇坂,西南至皋兰、陇南,就在李尚当县令时,他的儿子李广长大成人,十八岁参了军。汉代太史公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广参军以后,忠心耿耿保卫汉朝江山,出生入死与匈奴作战,身经大小70余战,功勋卓著。一次战役中,敌方“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腾起而上胡儿马,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胡儿惊恐万状,齐声喊称李广为“飞将军”,并在匈奴军营中传播开来,而且自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以后,匈奴听说李广驻守右北平,个个闻风丧胆,数年间不敢侵扰边关。后来将此称谓传到了汉朝朝野上下,人们都把李广叫“飞将军”。而实际上李广一直是汉朝镇守边关的八郡太守,与匈奴打仗时担任过前将军。俸禄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正是由于李广一身正气,忠心卫国。李广死后“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作为李广故里的天水人,对于李广非常尊重和怀念。先在城区南郊文峰山山麓为李广修起了一座衣冠塚,用当地青石雕刻了一对石马守墓,又将文峰村改名石马坪。把原来李广家族居住的李家巷道,改名为“飞将巷”,一直流传至今。
“飞将巷”原名李家巷道,巷南北走向,长约80多米,巷后又有一条东西走向小巷道,现存古建民居四合院16座,现巷口9号院为李广故居,巷道南口,面朝西关正街。巷道口古建牌坊一座,门额上悬挂《汉飞将故里》匾额一面,后巷处立《节孝坊》一座,后巷丁字口前又立一座《飞将故里》牌坊(以上三座牌坊均已毁)。现在明、清古建民居院落,建筑各有特色。9号院由东向大门一进,越垂花大门,进入院中。院内主庭座北朝南,硬山顶双坡水五开间(三间两耳房)系明代建筑清代维修,保留了明代风格。倒座座南朝北,硬山顶双坡水三间,东连耳楼三间,西有耳房一间,有廊。倒座东楼为悬山顶双坡水三间,为明代修建,有围房,北倚东厦房和主耳房,硬山顶单坡水七间,大门内西墙有照壁。垂花门向南,双开门,门簪雕花,三道砖礅门,全院占地约562平方米,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巷道内其他民居院落建筑结构与布置大同小异。早先在这个巷道里居住的人家大部分姓李,有些李姓人家搬迁其他地方。31号院北房仍居李氏后裔李建堂,其先祖李崇正为明代进士做过一任明朝大官。12号院原住户李云亭解放前就搬迁到马跑泉镇去居住,相传他家珍藏李氏家谱及李广画像。原住李家巷的老户、号西北棍王、武术世家、传李广72世孙李森林一家搬住西关董家巷居住。昔日的李家巷今日的“飞将巷”,住户姓氏不知有多少次出进变迁,但不论新户老户都觉得住在“飞将巷”里有一种民族自豪感,李将军的英名激励着一代代曾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奋发向上,习文练武,保家卫国。从这条巷道里走出了不少的爱国竞业人士,如在9号院居住的张煜先生是一位爱国银行金融业专家,他在金融战线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了数十年,直到晚年还关心地方文化教育事业,撰写文史资料,将他知道的金融文史奉献给社会,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飞将巷”又是一处风水宝地,这个巷道的居民非常爱护本巷道的文物古迹,对“飞将巷”这个巷道名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作了很大的努力,使得“飞将巷”这个千古英名的牌子,没有被毁掉。张呈祥等一大批为保护国家文物和古建民居的自愿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许。因此“飞将巷”的牌子仍然继续还在巷道口像路标一样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