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崖
仙人崖石窟位于麦积区朱家后川村,距麦积山石窟约1 5公里,因有“仙人送灯”的传说而得名。此地山林毓秀,景色静雅,群山苍翠起伏,在古代是修禅布道、观心静性的绝佳之地,在北朝时期为佛教僧侣开凿石窟的胜地,历代延续不衰。目前保留有北魏、北宋、明、清等朝代的洞窟四十余个,其中又以明代的壁画和塑像占绝大部分。
和其他的佛教寺院有所不同的是,仙人崖石窟的寺院并未遵循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而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林各个僻静之所,即各自成为一个小的单元,又可结为一个严密的整林,同时和林泉风光彼此呼应,形成一种将人文融于自然、自然衬托人文的山林风光。
目前保存最早的窟龛分布在南崖,以小型千佛造像为主(图7)。这些窟龛开凿在高十米、宽四十余米的山崖壁面上,小龛排列得密密匝匝,每个小龛中均塑造一身小佛像。仰望之,如同身处一个千佛的国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宗教感染力。这些佛像是在北魏佛教禅观思想影响下产生的造像形式,僧人以此作为观想的对象,希望达到一种忘我的思想境界,从而达到所希翼的佛国净土。而这种将洞窟开凿在奇险崖面上的做法,同时也就表明了一种超尘离世的决心和意念。此处造像无论在形式和内涵上,和麦积山石窟同期完全一致,两者之间有紧密联系,应该是同一个僧团组织开凿的,可以说是麦积山石窟文化有机的延伸部分。

图7 仙人崖千佛造像
明代开凿的窟龛主要分布在东崖、西崖、梯子洞等处,和早期开凿在崖面上的洞窟形式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是以殿堂的形式为主。绝大部分的造像、壁画等都是以传统木结构的建筑为依托的,这也反映出佛教从远离尘世的崖壁洞窟逐渐过渡到贴近民间的土木殿堂这样一种趋势,这种趋势也就是佛教在秦州地区世俗化、民间化最好的一个注解。而仙人崖奇绝险峻的山崖又给这些殿堂提供了一个天然的佑护,使其无风雨雷电侵袭之忧,形成了一处林深禅心静、山高俗尘清的禅修佳地。 儒、释、道以及民间神祗合流是仙人崖石窟的一个重要特点。更重要的是该地为一处佛教水陆道场,除了塑造释迦、观音、地藏、罗汉等佛教人物以外,还有道教神像(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财神)和儒教人物(孔子)等,民间信仰的神系甚至于游侠等都在这里成为供奉的对向。内容包括了当时秦州地区各种主要的信仰体系,不但为各种信仰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为重要的是它表现出诸教合流、相互映衬、融入民间、植于乡土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如此完备的体系在天水乃至更大的地区都是不多见的。
就艺术水平而言,多数的作品都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如三教祠的三师论道、喇嘛楼的泗洲大圣、地藏殿的地藏菩萨、观音殿的面然大师和白衣观音、祖师殿的禅宗六祖、罗汉堂的十八罗汉等,其艺术手法成熟,表现技法高超,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外在形象和内在神韵,无论是佛的庄严、高僧的沉稳、面然大师的威严、白衣观音的含蓄,还是孔子的儒雅、老子的持重以及道教三清造像的清远肃穆等,都表现得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将外在的美感和内在的气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这些造像既表现出民俗宗教人物的神圣,又不乏和民众之间的亲和性,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其造像之精美足可以代表天水地区晚期期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
另外,在几个重要殿堂的壁画上,还保存了大量的明代壁画,如观音殿、大雄宝殿、毗卢舍那殿等,内容有护法神将、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佛教故事等,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尤其是大雄宝殿和毗卢舍那殿内左右山墙上的明代壁画(图8),其作品幅面大、人物多,但布局严谨合理。画面线条流畅自如、宛转变化有序,色彩纷呈而不杂乱,显得清雅和谐,突出地表现了中国绘画艺术中线条的神韵。在数百年的岁月变幻之后,又透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美感,是晚期区域佛教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图8 仙人崖明代壁画
总之,仙人崖石窟遗存的各时期造像、壁画,不但具有比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对研究天水地区的佛教信仰、民风民俗、三教合流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其早期遗存是麦积山石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的造像、壁画是对麦积山石窟同一时期薄弱甚至于空白环节的有益补充,对完善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时代序列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董广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