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发展蔬菜产业侧记

初具规模的蔬菜基地 配图:天水在线
12月初的一个早晨,漫舞的零星雪花渲染着冬的寒意,然而,在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基地的日光温室里,记者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冬天里的春夏秋变奏。随着热情好客的农民将记者领进一家又一家的日光温室,一幅幅四季特有的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春天碧绿的韭菜,夏天翠绿的辣椒、黄瓜,鲜艳的西红柿,艳紫的茄子,嫩绿的菜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现代农民用时代赋予他们的利器——科学技术和他们的聪明才智,将四季风物如此神奇地收缩于一个个日光温室,让神话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不能不让人咋舌。
在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停着大约十多辆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运输车辆,在一辆已装满蔬菜的宁夏车辆旁,一位50多岁的男子正在清点手中的一沓钱,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位王姓男子告诉记者,他家靠种蔬菜一年可收入2万多元。当记者表示惊讶时,他笑着说,在洛门镇,像他的收入只能算是中等!他兴奋地说,蔬菜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也让他过上了好日子。
总产值4亿元的产业
武山县辖6镇9乡344个行政村,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总耕地62.01万亩,占总面积不到21%的土地,养活着4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就有36.76万人,属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农业县。如何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使农民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一直是县委、县政府历届班子的头等大事。
从20世纪80年代起,洛门镇文家寺农民在承包地首次用塑料棚种植蔬菜取得成功,拉开了武山蔬菜产业“白色革命”的序幕,之后又摸索采用多层覆盖技术,使全县塑料大棚蔬菜面积迅速扩大。武山蔬菜从自给自足到商品化生产,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露地菜生产阶段;1980年至1992年是普通塑料大棚发展阶段;1992年至2003年是日光温室示范园区建设阶段;2003年以后是蔬菜品牌建设阶段。1992年至2005年是武山蔬菜快速发展时期,期间,按照“东上档次,西上规模,西移南进,上山进沟”的发展思路,通过渠路配套,整流域开发,武山县冬暖棚、普通棚和露地菜得到迅速发展。目前,武山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菜农达4万多户,涉及全县15个乡镇200多个村,总产量达6.36亿公斤,总产值4亿元,用不到全县24%的土地养活着将近一半的农民,蔬菜产业已初步形成种植区域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产销一体化,流通 信息化的产业雏形。
基地+科学两翼齐飞
武山县境内水资源丰富,山川河道地区群众有传统种菜的习惯,为武山全方位开展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武山蔬菜基地形成了日光温室、普通大棚、地膜覆盖和露地蔬菜协调发展的多元结构,初步形成了四季均衡上市,淡季不淡、余缺调剂的生产模式,有效地适应了市场的需求,提高了菜农的经济收入。目前全县的塑料大棚种植区域由1991年的渭河流域6乡镇扩大到渭河5条支流的14个乡镇200多个村,2.58万户,面积由1.52万亩发展到6.11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到11个。在渭河流域建成了韭菜基地;在南河流域建成了蒜苗、莴笋蔬菜基地;在山丹河流域建成了西红柿、航椒基地;在榜沙河流域建成了黄瓜、茄果类精细菜基地和洋葱基地。真正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家家都有当家品种的格局,广大人民群众成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蔬菜“战争”的主角。
在武山采访,只要你随便拉一个菜农聊天,总能从他们嘴里说出一个个新鲜的名词,什么“保暖被”、“自动卷帘”、“反光膜”、“防虫网”、“高温闷棚”、“黄板诱杀害虫”等等,有时你会觉得不是跟一个农民,而是跟一个科技专家在谈话。
随着集中连片的蔬菜基地的建设,为了提高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县上积极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广大菜农如饥似渴地汲取科技知识,有力地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使蔬菜生产逐步向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方向发展,同时造就了一批专家型的科技带头人。目前全县已形成了洛门、马力、滩歌、四门、鸳鸯等乡镇较为规范的无公害蔬菜专业村。
武山蔬菜种植在大力增加科技含量的同时,各地还结合各自鲜明的地域特色,走出了各自成功的模式。其中,滩歌镇黑池殿村,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建成日光温室500多亩,达到户均一棚,创造了“山上搞退耕,山下建大棚”的发展模式;四门镇鼓励山区农民,在三衙村建成日光温室300亩,使浅山干旱低产田变成高效万元田,走出了山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洛门镇响河流域“做水的文章,发菜的财”,积极引水上山,发展山地日光温室1300多亩,探索出了干旱山区发展高效农业的新途径;鸳鸯镇颉门、包坪、广武等村建成的440多亩集种植、沼气、养殖、居住“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点,打破了原来黄瓜、番茄、西葫芦的种植局面,发展了辣椒、茄子、黄瓜、甜瓜等高档蔬菜,截至今年,全县无公害蔬菜面积达到14.5万亩。

喜悦的村民迎丰收
质量是生命线
品牌即市场,而品牌并非凭空而来,亦非单纯利用广告强加于人,而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创造,也需要一点一滴的细节积累。
为了真正做实叫响“武山蔬菜”的品牌,县上多次邀请国家、省、市专家到武山培训辅导,对全县蔬菜产业进行会诊开方,联合进行技术攻关、解决无公害生产的难题。同时,还走出去开阔眼界,学习、取经,让“山东的结构,杨陵的模式”在武山开花结果。
2003年,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定点市场,并与全国联网,蔬菜生产初步走向产业化。2005年,武山被认定为“中国韭菜之乡”,武山蔬菜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了加快武山蔬菜品牌建设步伐,武山结合生态县建设项目,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并对生产环境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普查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产品等级认定的积极申报工作。目前,胡萝卜等9个产品已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03年武山还被列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示范县,同时,武山还在标准化生产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上狠下功夫,制定了胡萝卜、洋葱、韭菜、西红柿、蒜苗、洋芋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种植档案,推广以抗病品、生物农药和保护天敌等措施为主的综合技术;筛选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平衡施肥、秸秆还田、配方肥、专用肥,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特别是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和推广,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为“武山蔬菜”的品牌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待熟的果实
冉冉升起的朝阳产业
为了培育市场,扩大销售,促进武山蔬菜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武山内规范产地市场,外构建营销体系,内外兼修,舒经活络,保证了蔬菜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规范产地市场方面,武山坚持畅通开辟绿色通道,繁荣中心市场。凡是外地客户来武山运销蔬菜,免收手续费、卫生费、推位费等费用,并优先提供摊位,保证收购,蔬菜运销车辆,一律开放绿灯,保证畅通无阻。同时,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重点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净化了市场环境。对外拓宽流通领域,打开外部市场。多次组织人员赴山东、北京、内蒙、西安、新疆等地考察市场,掌握供求信息,宣传武山产品,缔结友好市场,签订购销合同。
同时,武山非常注重营销龙头的培育和中介组织的建设。建成了武山县农产品运销协会,在村一级建立了群众性的专业协会,为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服务,特别是民营产销组织的发展,将省内外蔬菜大市场和产地菜农的利益连成一体,促进了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武山在建立信息平台,扩大销售半径上更是做足了文章。在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建成了市场信息和质量检测中心综合楼,安装了双色电子显示屏,实现了蔬菜信息全国联网。洛门信息中心发布的武山蔬菜信息,每天通过《农民日报》、央视2套、7套定时播出,向菜农、菜商、菜运户及时准确提供信息服务,加大了武山蔬菜的销售半径,带动了周边地区蔬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