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石窟沿交通要道分布,一是沿着通过古秦州丝绸之路的主干道自东向西分布,如仙人崖、麦积山、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马务寺、显龙洞、铁瓦寺、木梯寺等石窟;而另一条则是沿着秦州入川的道路(白水路)由北向南分布,如法镜寺、八峰崖、三眼洞、佛爷崖、罗汉洞等。这样,无论是北上进入河西走廊,还是南下进入巴蜀之国,沿途洞窟崖阁相连不断、佛陀菩萨形影随伴。特别是在境内的甘谷地区,几乎是五里有佛窟、十里见崖阁;僧侣参拜的身影和梵乐鼓鸣之声相继不绝。这些石窟或高居于绝壁,或息隐于丛林,或近于乡村之旁供善男信女参拜,或处于深山峡谷供僧侣禅思苦修。这就在天水境内形成了一道纵横数百里、奇特而神秘的佛教石窟走廊景观,也就构成了天水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些分布于天水各地的石窟,由于各种原因,如所处的地理位置、艺术形式的传承、发展的时间段等,都突出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
这条石窟走廊,从时限讲,上起4世纪末的十六国时期,下至清代,涵盖了1600余年的历史。从地域上看,贯通了古代天水的大部地区。各石窟之间内容相互补充、完善了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天水石窟文化。石窟走廊似一条宽阔而美丽的文化纽带,不但将本地区的区域文化结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它将天水和其他地区紧密地沟通起来,使天水地区源源不断地从丝绸之路上接受新的文化形式和思想源泉,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区域文化的内容。
这些石窟主要是以佛教题材为表现形式,承担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我们身处这个石窟走廊,如同穿越时空而置身于历史长河中,可以清晰地触摸和感受天水地区历史和文化,如美术(雕塑、绘画)、建筑(宫殿、民居、宗教建筑)、民俗(服饰、仪礼、葬俗)、宗教思想、民间崇拜、道路交通等,因而,这些石窟可以说是为一部无字的史书,它们以独特的形式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这条走廊上,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天的一种物化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中原(长安、洛阳)、巴蜀等地区的文化面貌以及中亚、西亚乃至更远地区的文化章节和片段,以宏观的历史文化观点来看,它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地域限制,而成为探索更广泛区域文化面貌的一个良好切入点。
为了对天水石窟走廊有进一步的了解,本文拟对其中几座影响较大的石窟寺作分别论述。
(董广强王来全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