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苣菜《诗经》中称为荼。 充分证明它和蕨菜(薇)是我们祖先最早认识和食用的两个野菜品种。 《别录》载:“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古益州是指四川、重庆的全部、云南的大部分以及陕甘靠近四川的一部分。属于长江流域。实际上苦苣菜还广泛的分布在北纬40度黄海河流域的川谷、田野。旧历三月三萌芽的新菜,十分脆嫩,汆熟后,在凉水浸泡数小时,捞出沥干。加热油、盐、醋拌成凉菜,清爽可口。如果做成酸菜,汤白味醇、经久不腐,是其他蔬菜无法替代的。天水一带有“三月三,苦苣芽儿打搅团”的民谚。就是指清汤味醇的苦苣菜酸菜。
由于苦苣菜是多年生的宿根植物,在没有化肥、农药的天然环境中,生长十分良好。和韭菜一样可以不间断的采摘。上个世纪农村妇女所说的出门“寻菜”,十有八九就是在广袤的田野里去采摘苦苣菜。可秦城和麦积两区许多川塬地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广泛施用氨水和硝胺这两种化肥,因有一定的腐蚀作用,不宜和种子以及植物的根部接触。正是因为这样凡是连续施用三年到四年氨水、硝胺的地块。苦苣菜便绝了迹。 现在我们村里的人要吃上称心的苦苣浆水。 一是到镇上去买;一是北涉渭河去毗邻的清水县的属地上去“寻菜”。
苦苣浆水的制作十分简单,但也有一定的学问。一般是春天用韭菜炝;夏天用葱炝;秋天冬天用蒜炝。在清水的部分地区群众用自栽的川芎的茎叶来炝浆水。这不仅味道不错,还符合中医温凉互补的道理。
来源:潘诗麟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215554901
声明:天水在线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天水在线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