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铸就新辉煌
--访天水市市长张广智

在天水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天水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智。他说,到2005年底,天水市生产总值达到146.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68.1%,年均增长10.9%,比“九五”提高3.5个百分点,是天水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五年。面对这一成绩,张广智市长说:“这是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奋斗的结果。”
实施五大战略 实现五大目标
张广智告诉记者,即将开始的“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转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全市人民向总体小康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天水市“十一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西部装备制造业聚集城市、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城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城市、西北最佳宜居环境城市、国家重点旅游城市五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科教兴市五大战略,发挥提升交通区位、制造加工业、特色农业、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七大优势,突出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小康抓“三农”三大重点,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城镇化三大建设,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旅游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促进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天水市建设成为陇东南特色鲜明的经济文化大市。力争实现“三高一低”。“三高”即国民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十五”期间平均增速,人均GDP达到全省中等水平;财政收入增幅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十五”时期。“一低”即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做好六项工作 力争开局良好
面对2006年的各项工作,张广智市长告诉记者,2006年是天水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和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为此,我们要求全市上下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力打好企业改革攻坚战,基本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实施“10强50户”工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增长14%。认真做好已改制企业的完善提高工作。加快进入破产程序企业的破产重组,积极做好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企业启动破产的各项准备工作。实施品牌战略,支持现有品牌企业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扶持培育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提高科技含量,创立新的品牌。理顺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新的工业园区,加快秦州东十里工业园区、麦积二十里铺工业园区发展和五县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二是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继续实施种子、植保、沃土、地膜四大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产业化经济步伐,扩大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建设以“花牛”苹果为主的干鲜果基地14万亩,优质果品率达到55%以上;加快发展畜牧业,新建规模养殖小区12个,新增规模养殖户2000户,新发展养殖专业村20个,种植紫花苜蓿17万亩;新增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蔬菜面积2万亩,蔬菜总产达到150万吨。加大龙头企业建设力度,县区各建成3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个以上,全市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6亿元左右,果品贮藏能力达到13万吨,市场交易额达到16亿元。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步伐,搞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二期开发建设。建立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单位、星火培训基地、星火示范企业。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和千人千村优质果园管理活动,广泛开辟劳务输出渠道,抓好劳务基地建设,加强对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劳务人员10万人次,输转劳务人员60万人次,劳务收入达到14.5亿元。加快电力、通讯建设步伐,解决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00%乡政府所在地、10%以上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做好开展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各项准备工作。实施好80个整村推进项目,实现1.3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5.7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乡镇职能转变,把乡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更好地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效服务和搞好社会管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