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正值农历立夏,笔者走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政府,楼顶鲜红色的“选拔优秀村官、建强基层堡垒”宣传标语似明镜高悬,赫然醒目。公开遴选村级后备干部已成为张川镇党委、政府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拓宽村级组织干部选拔任用渠道迫不及待的一件大事。
在镇政府的大院内,笔者巧遇前来办理民政医疗救助的园树村村民马忠林,笔者就和他聊起“公选”一事,他说,“村干部都老龄化了,工作中循规蹈矩,现在的年轻人会挣钱,有门路,通过公选,把年轻人请进来,让他们带领群众,那就是给村班子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我大赞!”

张川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的公开遴选村级后备干部笔试环节也为张川镇适应村级组织建设长远需要而拉开帷幕。
“通过公开选拔,我就有机会带领群众致富和群众打成一片,韩川村的马小琴作为女书记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的农村经验少,至少我有一次锻炼的机会,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沟口村村民贺小慧在考场外对笔者如是说。
伴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笔者看到,在东关小学的考点内候场的考生已早早候在那里,手握准考证和相关证件,笔者随即采访了参加遴选的80后小伙马宝林,据他讲述,他家住杨店村一组,31岁,5年前就从合作师范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目前仍待业。期间也多次创业,开过宾馆,开过面馆,家里倒也殷实,可是每次回家看到村民的面貌没有改变,没有摆脱贫穷,就有一种心酸涌上心头,借助考试,通过自己学习和创业经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既是再就业,也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追求。

据张川镇镇长张跃东介绍,这次创造性提出公开遴选村级后备干部正是希望通过优秀人才的带动作用,促进全镇各村的经济发展,让选出的优秀村官和村民一起,共同改变村上落后的面貌。
这次公选,除了中共正式党员、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和先进分子外,还要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和35周岁以下三个条件,如果在行业内特别优秀者,将放宽年龄和文化程度限制,这样彻底打破了行业、身份、资历等界限,并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农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人员进入公开遴选行列。张川镇正是由于打破了固有的条条框框,才让更多人踏入竞选的门槛,真刀实枪展开理论大比拼。
“我今年30岁,初中毕业,2002年,12岁的我就开始入新疆在水泥厂做计件工,到后来自学电焊带班,一步步到今天,有了自己的工地运输车,自办沙场,2011年我兼任村上的第一书记,带领村民硬化道路300米,组织村民借助一事一议修建3米村桥一座。”参加遴选考试的峡口一组村民马永红为笔者讲起了他的创业史。
“在我兼任村上第一支部书记的那段时间,认真的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合作医疗报销手续,带领群众修路、修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推出村班子,现在虽然挣到了些钱,可心里憋得慌,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所以我这次鼓足信心来参加考试,就是想通过公开公平的选拔考试,证明自己,‘我能!’马永红在考试结束后面对笔者的回答。

笔者在考场观察到,来参加遴选的人员身份各异,里面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常年不在本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年轻创业者、有靠餐饮打拼的成功的老板,他们思路清晰,举笔抒意,在试卷上表达着他们有朝一日成为村官为人民谋福祉的想法。
笔者又从张川镇党政办获悉,公开遴选村级后备干部包含宣传发动、报名与资格审查、组织考察、面试、笔试、决定人选、培养锻炼等7个环节,必须为张家川镇户籍(包括农户和非农户)。目前,进入笔试环节的共计161人,共设7个考场,每考场23人,监考人员由镇上干部和东关小学教师组成,考试采用闭卷形式。按照面试成绩×40%+笔试成绩×60%确定最终成绩后,正式确定拟任人选,并对拟任人选进行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后根据各村实际,选择优秀的后备干部到村进行挂职锻炼。
“我们就是想打破常规用人制度,按照建设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的要求,优化选拔方式,建强基层堡垒,进一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为带领张川镇群众早日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张川镇党委书记杨茂如是说。
据悉,为了组织开展好此次公开遴选工作,张川镇党委、政府还专门邀请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领导干部作为巡视员,监督、监察选拔用人的环节,确保整个选拨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