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近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总结了去年的工作成绩和经验,客观分析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机遇,全面安排部署了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全县上下奋发有为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县新闻中心开设《新常态开新局》系列报道,解读讲话精神、宣传重点工作、报道开年新作为、挖掘典型经验。蓝图已绘就,只有全县干部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投入到火热的实践中,狠抓落实,宏伟蓝图才会一步步变成现实。
“三农”助推县域经济大发展
2014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深入实施“335”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计划,新修梯田2.15万亩,全县梯田化率达到95.7%;新增造林3.1万亩,全县沟壑梁峁林带绿化率达95%;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通村全覆盖;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创建了一批省市示范村,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三大富民产业快速发展壮大,新增餐饮店2977家,清真餐饮服务业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贡献率达到51%以上;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66.87万头(匹、只),畜牧业产值达到2.48亿元;累计发展皮毛加工户410户,皮毛贩运户2261户。争取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109万元,完成3个片带13个整村推进项目,在25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当年减贫 2.39万人。落实各类惠农资金4.72亿元,输转富余劳动力6.8万人,创劳务收入8.2亿元。
2015年,张家川县将继续实施“335”现代农业推进计划,统筹抓好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农综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和农村综合改革,努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扶贫攻坚:①推进连五梁、东部基础母畜繁育区两大片带20个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实施世行贷款第六期扶贫项目,年内启动实施4419万元的世行项目,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能力。②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推开”原则,在马鹿、闫家、恭门和平安4乡镇各选择一个贫困村试点,开展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③不断提升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能力,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依托市县融资担保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开发,建立金融机构与龙头企业合作机制,探索贫困户以项目资金、土地入股方式参与到养殖小区或专业合作社,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在26个整村推进村高标准组建扶贫互助协会,8月底前建成并正常运转,解决扶贫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大富民”产业:①以技能培训、奖励扶持等为重点,制定出台推动全县清真餐饮服务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有效推动清真餐饮服务业连锁式经营、集约化发展。县人社等部门指导成立清真餐饮服务业协会,充分依靠行业协会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力争年内清真餐饮服务业收入达到10亿元。②以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完成示范园区服务中心、龙山镇活畜交易市场等畜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东部母畜繁育示范区建设,新建标准化养殖场区10个、万头肉牛养殖乡1个、千头养牛村5个,发展养殖专业村5个、规模养殖户800户、发展肉牛良种繁育户500户,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③紧紧围绕“3142”发展目标,坚持引龙头、强货栈、扶贩运,编制完成西部皮毛加工贸易园区总体规划,争取天津保税区项目资金帮扶,促进皮毛企业出城入园,力争年内新发展皮毛加工户50户、皮毛贩运户370户。
农业产业开发:紧紧围绕“五带”产业发展布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扩大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加强龙头企业引导和监督,积极申报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将具备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县级管理,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涉农部门依托旱作农业项目,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建设要求,积极引进、试验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使用各项农业适用技术的水平和经营能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①加大与甘肃省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力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南山梁、刘堡梁安全饮水管网延伸工程,积极申报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坡改梯建设试点县等项目,着力打造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先进县,保障全县人民饮水安全。②尽快启动实施2014-2020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建设等生态项目,完成生态造林2.5万亩,绿化公路主干道82.8公里。修建高标准沙化农田道路83.3公里,新修梯田1.2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平方公里。③采取“财政投、群众筹、低保补”的方式,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清洁试点工作,建成3个省级示范村和4个市级示范村,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10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搬迁群众682户4008人,营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