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张家川:产业扶贫发展互助协会助农拔穷根

立冬时节,关山脚下层林尽染,牛欢羊咩。记者来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闫家乡车古村采访,70多岁的回族老人黎文学正在为自家饲养的17头红花牛添草饮水,他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真没想到,小小的互助协会帮我从养殖8头牛扩大到了如今的规模,我以后发展产业的信心就更足了!”这是张家川县成立畜牧产业扶贫发展互助协会,帮助群众发展产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初,张家川县面对全国基础母牛存栏下降,育肥架子牛供给不足的不利局面,结合县情实际、资源禀赋,实施了以东部马鹿、闫家、恭门、平安、张棉、刘堡6个林缘区乡镇为重点的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建设,制订了《东部基础母牛繁育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基础母牛繁育。
由于基础母牛繁育投入大,效益缓慢,大多数有养殖想法的群众缺乏资金,被隔在了门外。为此,县上经过多次调研,县财政专门拿出1250万元,以25个具有一定产业发展基础的村为主战场,以实现贫困村整体脱贫为目标,重点围绕畜牧养殖业,通过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因地制宜、精准扶持,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严格管理、规范实施,高标准建立村级产业扶贫互助协会,扶持开展基础母牛繁育。
恭门镇杨坡村民刘小平说,他申请成为该村产业发展扶贫互助协会会员后,得到了3万元的借款,又购进了4头牛,现在存栏20头牛。
恭门镇杨坡村党支部书记杨双元告诉记者,自从该村成立扶贫互助协会后,该村养牛数量由63头牛提高到127头牛,养殖数量翻了一番。
据了解,张家川县东部25个示范村已完成投资3700多万元,其中:发放借款1306万元,带动群众投资2400万元,扶持养殖户580户,引进良种基础母牛2120头,25个示范村基础母牛达到8869头,繁育生产良种犊牛4460头,示范区现存栏基础母牛4.8万头,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在东部基础母牛繁育示范区建设的辐射带动下,张家川县预计2014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66.87万头(匹、只),同比增长10.7%,其中:牛30.63万头、羊33.58万只,全县将实现畜牧业产值2.48亿元,农民人均牧业收入972元,分别比去年增长6.9%和8%,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