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全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启动以来,省市县乡各级单位干部多次深入包联村组认真入户对接搞调研,倾听心声办实事,上下联动破难题,结合村情兴产业,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新期盼,奏响了扶贫攻坚共同奔小康的嘹亮号角,打开了富民安民的新局面。日前,记者深入15个乡镇、对省市县乡开展此次行动中的先进典型进行了专题采访,本网将推出《小康路上你我牵手共进》系列报道, 通过典型宣传,进一步激发引领带动各级包联单位进一步创新思路,扎实开展为民富民行动,真正让群众的思想活起来,富民的产业兴起来,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农村的面貌靓起来。
旧貌换新颜
——庄河村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纪实

洪水漫过河堤,到处肆虐,一大排整齐的蔬菜大棚被洪水瞬间淹埋,不一会儿,337座蔬菜大棚就这样被洪水毁坏。下雨天住在自家的窑洞也不安全,就跑到邻居家借宿。年近七旬的马均凡回想起两年前的那场大雨还心有余悸。
而今,一座座蔬菜大棚又整齐的排列在庄河村周围。距村一公里处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在紧张施工。村口的大桥和村内的小巷道也基本完工了。
张家川县木河乡庄河村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永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联系村。而马均凡正是刘省长的联系户,“双联”行动带来的生动景象,让马均凡乃至庄河人有些“不敢相信自个的眼睛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带着这一问题,记者走进了庄河村。
——艰苦条件的制约,阻断了庄河人的致富梦。
庄河村地处木河乡西部,位于县城与龙山镇之间,是一个纯回族聚居村,也是张家川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409户2142人(其中贫困户274户1357人,贫困面63.4%),共有党员49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324亩,人均仅为1.1亩。2011年底,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2600元。村内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内的农作物收获、外出销售都很难,雨水季节,更是泞泥不堪。村里的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不愿回来,在家的都是些老弱病残。住房条件也很差,马均凡还很清楚的记着自己住窑洞的那些日子,因为他离开窑洞的时间并不长。
村里的学校在公路沿线,村里一二三组的孩子去上学必须穿过一条河。“有时候碰见下雨天或者发大水,河水上涨,孩子们无法过河,就只能呆在家里。还有好几次,下午下暴雨,大人和孩子们都因为过不去河,我们就只能陪着孩子住在学校里”庄河村小学的老师马璋告诉记者。

——小康蓝图的绘就,指明了庄河人的新方向。
着眼长远,规划引领,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扎扎实实谋划基础设施提升、富民产业发展,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好基础
“要使全村人均纯收入‘十二五’期间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再翻一番,确保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在庄河村帮扶调研时,刘永富副省长的一席话令庄河人倍感振奋。
宏伟的目标,不是简单的一句话;小康的路上,一刻也不能耽误。那么,庄河村首先要干什么?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规划,就没有方向。在包联单位和乡村两级的深入调研基础上,科学制定了小康建设规划,制定了《张家川县木河乡庄河村小康建设规划》。确定了今后几年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即:围绕一个目标(以脱贫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抓住两个根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突出三大产业(蔬菜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实现四个突破(蔬菜大棚在2014年突破1千座,大家畜在2015年突破3000头(只),劳务输出年内突破500人,人均纯收入按2020年突破8000元)。有了这个规划,庄河人信心倍增,因为他们明白,只有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他们的致富路会越走越宽!

——主导产业的确立,点燃了庄河人的新希望。
“一个村子没有产业,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就很难持续发展,也谈不上发家致富奔小康。”木河乡党委书记马智刚如是说。包联单位和乡村两级通过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把蔬菜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确立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确立了,可是发展壮大产业所需的资金哪里来呢?针对庄河村群众资金短缺难题,村支部书记马继东立即和村班子成员一起,逐户摸底,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确定了30户妇女小额贷款对象,由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需要担保,马继东当即向信用联社的同志写下了担保书:承诺以他自己上千万元的个人资产做担保,哪一户群众还不上贷款,由他来还!很快,庄河村30户农村妇女家庭首先得到由国家贴息两年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每户5万元,共计150万。
庄河村地势较低,水资源丰富,日照充分,群众有种韭菜的传统,庄河村人借势而上,充分利用妇女小额贷款资金,新修建大棚462座,全村蔬菜大棚达到1000多座,面积300多亩,露天种植150多亩。“庄河村种植的韭菜叶宽、叶厚、色深、味浓、产量高,十五六根就重是一斤,一直以来,受到市场的亲睐。”庄河村村主任张恒峰告诉记者。
通过妇女小额贷款,建起了两个专业养殖场,11户家庭发展养牛80头,4户养羊104只,2户养鸡近1万只。乡村两级正在谋划建设养鸡、养羊、养牛三个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并成立养殖合作社。
“今天拉面师,明日大老板”。庄河村委会大院悬挂的横幅异常醒目。在劳务输转中,庄河村外出务工人员大部分都在从事餐饮服务业,全村有64户餐饮经营户,为此,庄河村抢抓机遇,巧打民族餐饮业品牌,在全村举办了伊香拉面师培训班,培训伊香拉面师41人,目前,已有部分学员自己开办了牛肉拉面馆。

——基础设施的夯实,铺平了庄河人的小康路。
水、路、电等群众性公益事业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道路不畅,居住条件差,始终是庄河人小康路上的“拦路虎”。
2012年5月9日,庄河村举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暨庄河桥开工仪式。总投资达898万余元、计划搬迁109户、安置597人的庄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及时启动实施。目前,一期工程中,39户已完成主体工程的70%;二期工程的40亩建设用地全部征用到位,待一期工程完工后立即启动实施。
总投资78万元的宽7.5 米,长40米的连心桥横跨在两岸之间,这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更拉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心。
记者走进庄河村一看,“一事一议”小巷道硬化正在进行收尾工程,包联干部和村班子成员亲自上阵、亲自参与,对原料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现在,路变成水泥路,三马子能开进来,下雨天再不用担心运输难了。由于在实施小巷道硬化的过程中,村里积极协调部分群众,已将部分路段进行了扩宽,现在小轿车也能直接开到家门口了。

在乡上和帮扶单位的协调下,宽8米、总长度18.8公里的两条沙粒路已经完成了铺沙压平,庄河村五个组的通村道路和田间道路得到了拓宽整修。“现在路一推开,拖拉机能直接到地里了,我们种地就轻松多了。”五组村民马牛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