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牛肉消费市场呈逐年扩大趋势,这给肉牛养殖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年以来,张家川县养殖户紧跟市场需求,自觉主动建养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县委、县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规模养殖。一场以规模养殖为主的牧业大生产,正在张家川全面展开。

张家川作为畜牧大县,畜牧养殖业在全市占有重要地位,草食畜牧业发展有了新进展。牛羊养殖是张家川畜牧产业的传统优势,如何使传统优势适应市场,发挥它最大的效益,今年以来,张家川通过规模养殖,不仅使农户的效益成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打响了张家川畜牧品牌,带动了全县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胡川乡深柯村养牛场是张家川兴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户养殖企业。说起规模养殖,企业负责人杨建军说,他的养牛场年出栏肉牛1000头左右,效益要高于年出栏几十头、上百头养殖户的效益。原来养一头牛,每个月增加(利润)100块钱,现在一个月增加到250到300块钱。所以现在的养牛效益要比原来增加3到4倍。
这一论断,在养殖户马忠明身上得到印证。虽说他是县上的养殖大户,年出栏肉牛约120头,养殖效益还是比不上大型养殖场、养殖小区的收益,平均利润一头牛除去一切费用,大约就是每月200元钱。

正是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也是在全省肉牛产业大县政策的指导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以建设养殖小区,发展规模养殖为主的牧业大生产,在张家川全面掀起。

全省肉牛产业大县,陇东南畜牧强县是张家川牧业发展的定位,围绕这一新目标,今年以来,张家川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大力推进以养殖小区建设为主的规模养殖,转变牧业经济增长方式,一种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牧业发展方式,正在改变着张家川牧业发展的固有模式。
这次以养牛为突破点的养殖小区建设,投资主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由政府主导推进,现在农户成为投资主体。农户按照县上的统一规划设计,自己投资建设具有居住、养殖、饲草料存放为一体的养殖小区。张家川镇西关村养殖小区,就是由村上养殖户,每家投资近18万元建成的。
张家川县张家川镇西关村党支部书记马建华向记者说,搞了养殖小区以后,前庭后畜方式非常好,一家最多能养30到50头,这30到50头牛,一年下来将近要赚10万元,这就把我们村上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全部解决了。

张家川县畜牧兽医局长汪丽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全县新建了7个养殖小区,15个养殖场,其中养牛小区是6个,百头养牛场是10个,这个做法,彻底转变了以前粗放式的,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模式,尽快走(上了)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化的一种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转变,为张家川牧业大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充足且营养丰富的饲草料供给,以及政府的扶持,则给这双翅膀注入了不懈动力。就在今年,张家川扩大了饲草料种植面积。同时,县上加大饲草料青贮窖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已建成饲草料青贮窖5万立方米,加工储备各类饲草料约10万吨。县政府还拿出630万元,从多个环节扶持规模养殖,其中,政府200万元贴息资金,就撬动了金融部门的2000万元资金,投到养殖小区建设中。
张家川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王学礼说,养一头牛,吃青贮草和原来普通没有青贮的草节约的料,大概就是30%左右,一天(草料)节约5块钱,所以养一个育肥季节,一个牛仅节约饲料成本就400块钱到500块钱,这就明显增加了群众收入。

前不久,张家川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牛羊产业大县项目建设先进县。2010年,张家川预计各类畜禽饲养量将达到115.8万头,其中牛24.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9454吨,牧业产值达到1.8亿元,人均牧业收入660元。“十二五”期间,张家川将投资2.49亿元,着力打造畜牧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园区肉牛育肥项目已开工建设,活畜交易市场、肉牛屠宰加工场等重点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阶段,一个具有规模档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张家川牧业发展新局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张家川县人民政府县长马中奇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将我县打造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清真食品主产区和陇东南畜牧强县,力争到2015年,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143.66万头,年均增长9%,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32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983元,使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