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天祝,苍山绿树,鸟语花香。当记者走进天堂乡菊花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平整的乡村道路向前延伸。村上的负责人说,这一条8公里长的路,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得到了彻底改变。这是武威市就业服务局动员干部职工捐款帮助该村平整了乡村道路。并多方协调,争取人饮工程项目,解决了该村800多人、6000多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这只是武威市在贫困村实施“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的一个缩影。
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集中攻破难点,推进贫困村尽快脱贫致富。今年5月,武威市实施的“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拉开序幕,对316个贫困村每村确定1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选派1名科技特派员帮带、下派1名大学生或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实行1名乡镇干部驻村包抓。全市948名县级干部和机关干部进村驻户,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捐资捐物,深入基层主动为困难群众送资金、送技术、传信息、送项目,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掀起了一浪浪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勾画出了一幅幅新农村画卷。
凉州区谢河镇李府寨村地处沿山地带,人均耕地面积1.2亩,水资源缺乏,交通不便,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实施以来,武威市房管局主要领导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村党支部一班人理清工作思路,共商发展大计,多方筹措资金2万多元,落实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帮助群众搭建日光温棚8座,协调相关农业科技部门为李府寨村举办村民劳务和技术培训班,帮助该村找准了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古浪县直滩乡十支村地处沙漠边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团市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团员青年,捐赠物资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救助失学儿童6名;培训农民300多人;为村委会配备电脑1台,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种植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是制约民勤县东湖镇雨圣村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实施以来,联系雨圣村的科技特派员孔爱萍积极与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理思路、寻对策,制定了“搞好舍饲养殖、组织劳务输出、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思路,在全村推广茴香种植240亩,亩均增收225元,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明确目标,靠实责任,是确保帮扶脱贫工程取得实效的关键。武威市明确规定了帮扶干部的工作职责,要求通过对贫困村实施“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建强村级班子,带好党员队伍,理清发展思路,推广实用技术,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尽快走上富裕之路。在开展帮扶工作中,广大干部结合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协调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帮扶村理清发展思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深入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深化“双培双带”工程,有效地加强了村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据统计,帮扶脱贫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为困难群众提供致富信息360余条,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0多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0000多人次,推广科技措施20多项,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2000人,解决了16个村级党组织无办公场所办公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全市贫困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帮扶工作,下派干部不断丰富了农村工作经验,提高了解决复杂问题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强化服务、促进工作的目的。
要建立起长效的帮扶机制,必须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武威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具体的考核细则和管理办法,加强对联系帮扶贫困村干部的管理和考核,要求帮扶干部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不致富不断线。市委组织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挂职干部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情况进行抽查和督查,确保了挂职工作不图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凉州区张义镇党委出台了《帮扶干部管理办法》,对帮扶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司法所包村干部张学忠挂职担任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后,教育和引导致富党员和贫困群众结成帮带对子16对,大力发展药材种植近400亩,使张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个一”帮扶脱贫工程实施以来,全市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不断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有效解决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大大提高了帮扶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牞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