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甘肃天水7月31日讯,近年来,我省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废弃的地膜成为飞舞的白色垃圾、遍地的尾菜(蔬菜收割时废弃的叶子根茎等)腐烂形成令人作呕的垃圾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摆在当地政府的眼前。7月31日,记者跟随陇原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踏上寻疑释惑的征程,看一看当地政府到底是怎样解决这些棘手的民生问题。
武山县辖区50万人口,是国家级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县、全国绿色蔬菜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中国韭菜之乡”。蔬菜尾菜处理利用是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确保完成2017年全县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38%的目标任务,武山农业局早安排、早动手,紧抓各类蔬菜大量上市的集中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阶段、分片包抓组织群众开展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创建了10个市级尾菜处理示范点。通过试验、示范以及培训引导等方式,组织群众大面积开展尾菜处理利用,示范点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各类示范点尾菜处理面积达到2万多亩,建立尾菜简易处理堆肥坑4500多个,处理尾菜3万多吨,尾菜直接还田2000多亩,处理尾菜3500多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武山县农业局局长宗新武介绍了具体做法,其一是紧抓每年园区种植蔬菜莴笋、蒜苗大量产生尾菜的时节,新建田间沤肥简易坑、堆肥简易坑700个,全面推行生物有机肥代替腐解菌剂,切实增强了菜农尾菜处理利用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已推广生物有机肥700多袋。其二,在园区内种植的莴笋和甘蓝作物上,使用不同方式的堆沤肥的3个肥效进行对比试验,积极探索研究施用后对秋季蒜苗长势的影响数据,试验收集尾菜肥料化利用后对蔬菜产量提升等技术进行总结。其三在示范点显著位置设立示范标牌,充分发挥标牌在强化宣传、示范带动、接受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充分运用广播、宣传标语、制作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写真图片宣传展版等多种媒介,大力宣传尾菜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好处,积极倡导清洁生产方式,培训农民技术人员1500人(次)以上,做到了尾菜处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在废旧农膜的处理方面,武山县积极构建“企业+回收点+流动回收个体户”的回收利用体系,利用春耕生产揭膜有利机会,积极推广“以旧换新”“以旧换小商品”等方便可行的方式,由武山县恒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负责提供厚度大于0.01毫米、耐候期大于12个月的标准地膜,开展1:7“以旧换新”活动,即7公斤废旧农膜兑换1公斤新地膜。结合劳动力技能培训、科技宣传等活动,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积极宣传《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等政策条例,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以及对废旧农膜回收的扶持政策,不断提高群众捡拾废旧农膜的积极性,营造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浓厚氛围。
此外,该县积极推广一膜两年用、适时揭膜等技术。扎实开展试验示范活动,树立防治废旧农膜污染的典型,向农民展示推广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新技术,切实提高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见习记者 刘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