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个注重” 实现“四个确保”
武山县人大办全力推动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今年来,武山县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省、市、县委关于大力推进扶贫攻坚的部署要求,把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与精准扶贫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和组织人大代表深化拓展“双联”行动,有力助推了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

一是注重宣传引导,确保代表参与广覆盖。积极响应省、市关于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深化拓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的号召,把扶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最艰巨的使命来抓,成立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倡导各级人大代表紧紧围绕县委“1+20”精准扶贫方案,积极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台等媒体,及时宣传“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进展成效以及在双联行动、精准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代表、先进事迹,动员、引导和激励各级人大代表在推进全县扶贫攻坚中贡献力量。特别是徐西仓、张春军、漆理明、包建平、刘天绪等代表为民帮办实事的先进事迹在省人大《人民之声报》整版刊发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参与活动的代表越来越多。据统计,全县先后有924名人大代表参与活动,占代表总数的90%。

二是注重机制创新,确保活动开展常态化。坚持以制度规范程序,以机制提升效能,在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践,不断健全完善务实管用的制度机制,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见》,对闭会期间的代表工作做了具体布署。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的安排意见》,对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研究出台了《常委会主任和副主任联系指导乡镇人大工作办法》,通过常委会领导包片、机关委室联系活动小组等形式,抓点带面,辐射带动,对“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活动进行精心指导,及时研究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了“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三是注重精准帮扶,确保扶贫攻坚显成效。紧扣“六个精准”要求,围绕双联“六个再发力”的部署,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界别、不同行业代表的实际,对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内容、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差异化要求,以精准措施保证活动取得实效。机关事业单位代表结合贫困村群众实际需要,认真开展了以“进行一次政策宣讲、传授一项致富技能、资助一名困难学生、办理一项惠民实事”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做到树形象、做表率;科技界代表发挥专业技术特长,主动送科技下乡,扎实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指导贫困户发展林果、家庭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提供致富技能;教育文化卫生界代表,依托行业优势和专业优势,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子女上学、就业培训、开展义诊、送文化下乡,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代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以“每一名人大代表帮扶一户特困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联系三户农村致富能手”为主要内容的“一帮一、一联三”活动,推广致富经验,传授实用科技知识,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企业界代表,努力做到先富带后富,结合各自实际,力所能及的在捐资助学、就业安排、创业帮扶、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帮办实事好事。

四是注重示范带动,确保引领作用常发挥。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开展以来,各级代表立足岗位实际,充分发挥人脉资源广、政策信息灵、协调关系强等优势,创新方式,真帮实扶,涌现出了一大批体恤民众、为民富民的先进人大代表,特别是一些非公企业家代表识大体、明大义、乐奉献,行动迅速,踊跃捐资捐物,为贫困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徐西仓出资1300多万元在县城和村上修建了两座桥梁和1300多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娱乐广场,出资60多万元为结对帮扶的12户困难群众各修建新房一院;张春军出资近200万元,为城关镇西岔村修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1处;漆理明先后投资160万元修建了北顺村卫生室、任门村便民桥及护村河堤、产业路;徐建军出资130多万元为漆河村修建了大桥;刘天绪、本桂芳、白五录、包建平、杨福荣、马四武等人大代表也利用各自优势,在改善基础设施、培育蔬菜品牌、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弱势群体、支持教育事业、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争项目、出资金、想办法,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马力镇人大被评为全省双联“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先进集体,徐西仓、张春军被评为先进个人。

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共协调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60多个,落实资金9400多万元,修建改造村庄道路882公里,改造衬砌大小灌渠20多条,修筑河堤13000多米,捐助水泥840多吨,硬化村庄巷道16000多平方米,开展各类培训195期34300多人次;输转劳动力11万人次,新修幼儿园6所,兴修群众文化活动广场、文化舞台18处,有效推进了贫困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