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勤学在全省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视频会上发言

11月5日,甘肃省政府召开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学习贯彻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总结我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安排部署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下一步工作。副省长夏红民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正锋主持会议,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医改办主任郭玉芬通报了全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情况。

会上,武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勤学在武山分会场做了题为“保基本、创机制、惠民生,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交流发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武山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主要做法:一是深化三项改革,增强服务能力,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提高报销比例。推行单病种定额付费、门诊统筹总额预付和重大疾病限额付费等制度改革,对50种重大疾病按照总费用的70%进行报销,对4类40种新农合门诊特殊病按总费用的70%进行直补。全面推行“先治病、后付费”的就医模式,县财政每年向县医院和中医医院预付新农合资金300万元,实行滚动报销,有效减轻了贫困患者筹措住院押金的负担。深化诊疗服务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全面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制度,积极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有效落实了县级100种、乡级50种常见病在县内医疗机构诊治,促进了基层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深化人事体制改革,提升服务水平。积极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探索建立了政府聘任院长、院长聘任科主任、科主任聘任科室医护人员的全员聘用制,近三年累计为县医院和中医院充实各类人才143名,有效缓解了县级公立医院部分专业人才急缺的问题。二是完善三项制度,降低医疗成本,着力缓解群众“看病贵”。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实行全部药物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创新补偿机制,县医院、中医院自2011年开始截止今年9月份累计取消药品加成收入1500余万元,有力遏制了药价虚高问题。完善医疗费用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医院就诊平均费用,有效遏制“大处方”行为,实行全省通用病历以及检查化验结果共享互认机制。建立门诊统筹报销制度,引导参保人员在门诊就医常见病、多发病,减少“挂床”住院,降低住院率。完善药品耗材采购制度。率先在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和70%非基本药物省级网络平台采购,县医院、中医医院1至9月份网上采购药品2000余万元、医用耗材863万元,县医院和中医院基本药物配备比分别达61.7%和65.3%。三是突出三个创新,优化发展环境,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创新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卫计、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探索建立了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医疗机构自主发展的责权分离机制,确立了县级医院资产、人员、决策的自主权,切实增强了医院发展活力。创新保障机制,加大建设投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先后建成了县医院住院楼、县中医院门诊楼、120急救中心,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建成武山县西京医院等4家民营医院,改善了医疗基础设施,促进了医疗机构竞相发展。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推行岗位管理,探索建立了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和患者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绩效考核办法,把收入分配重点向临床一线的关键岗位和业务骨干倾斜,有力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
武山县被列为全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以来,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始终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不断强化工作力度,创新服务模式,破解发展瓶颈,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较好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更加完善、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医疗服务更加优良,使人民群众从医改中得到了实惠。

县政府副县长唐玉芳,县医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及县内医疗机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