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1236”扶贫攻坚行动开展以来,特别是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会议召开后,武山县马力镇民武村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工作思路,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在民武村调研时提出的“奋力夯实五个基础”要求,把培育“民武先锋”党建品牌作为推进“双联”行动、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探索实施了党建引领保障精准扶贫“八种模式”,有力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纵深开展,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村党组织带领贫困群众致富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单位”的责任落实模式。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脱贫致富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成立了村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及工作室,通过发放精准扶贫“明白卡”和“小画册”,全村群众对“1+17”精准扶贫政策“一口清、一册明”。紧紧围绕“六个聚焦”(聚焦“扶持谁”、聚焦“坐标系”、聚焦“扶什么”、聚焦“怎么扶”、聚焦“树导向”、聚焦“抓落实”),明确职责,细化任务,签订承诺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和精准扶贫推进会,严格落实周通报和倒排问责制度,全面构建了村班子、村级其它配套组织、驻村帮扶工作队、双联单位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凝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大合力。

二是“党支部+党员示范户+贫困户”的组织发展模式。根据全村产业布局、经济发展和党员实际,在落实好党员“设岗定责+星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依托蔬菜、奇石、木雕、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成立了产业引领、劳务技能、果蔬营销、特色种植、美化环境、文化传播等6个党小组、1个互助协会、7个大户能人党员带贫困户互助组,从信息、服务、技术等方面,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致富产业,参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形成了“支部指导建党小组、党员大户带动小微企业、贫困户参与助增收”的新格局。
三是“选育+严管+重用”的能力锻造模式。狠抓村组干部选、育、管、用四个关键环节,按照1:3比例,从全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人员中选拔了1名村文书、2名组干部及18名村级后备干部,及时充实了村组干部后备人才库。大力实施村组干部“跟踪培养”工程,先后组织6名村组干部和4名驻村帮扶队成员参加省市县调训6次、镇上集训13次,建立完善村组干部目标承诺、激励保障、坐班值班、为民代办、责任追究等5项制度,促使村干部在扶贫攻坚主战场上发挥主力作用。

四是“组织培训+实践操作+示范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依托县、镇党校“理论课堂”、村级远程教育“空中课堂”、田间地头“实践课堂” ,大力实施乡土人才培养、关爱、创业等3个计划,因户因人施策,分类建立了不同乡土人才个性化需求台账,采取观看电教片、科技特派员现身说法等短平快方式,举办了务工技能、果树栽培、蔬菜种植、畜牧养殖等培训班9期856人次,先后有70名优秀乡土人才获得了职业技能证书,初步实现了贫困户都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

五是“党组织+后备干部+党员”的结对帮带模式。积极借鉴“蓉顺共建、同奔小康”的先富带后富模式,按照“1+x”的方式和相互对应关系,北顺村党委、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人、种养加工户与民武村党支部和贫困户缔结成友好帮带对子,率先在全县探索了“先富帮后富、党员帮群众、共奔致富路”的扶贫模式,民武村组织党员和贫困群众代表、创业青年3次赴北顺村考察培训,举办“民顺共建”报告会和政策宣讲会5期。同时,在村内大力实施党员致富户和贫困户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多帮扶和定期看望的关怀机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给予帮助和支持,极大地激发了贫困群众奋起赶超、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热情。

六是“党员活动+教育培训+便民服务”的综合服务模式。积极整合卫生、文化、党建等各类资金120多万元,建成了集村“两委”办公室、党员活动、科技培训、电商服务、金融服务、卫生计生、文化活动等12项功能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和1533平方米的村级文化广场,根据村级代办服务事项,制定了具体工作流程,把办事项目、内容、条件、流程全部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公开,做到服务项目“一眼清”、服务内容“一口清”、群众办事“一趟清”,实现了“七个不出村”:存款贷款不出村、特产销售不出村、购买日用商品不出村、网上购物不出村、信息咨询不出村、小病就诊不出村、手机交费不出村,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七是“精准评估+激励约束+全程监督”的考评管理模式。建立了精准扶贫群众监督员、村干部工作日志互阅互评、群众评议村班子和双联单位评议村干部等4项制度,全面推行“三有三先三评”工作法(村有民情台账、贫困户有包户干部、干部有工作日志;全村大事优先办、群众急事优先办、民生实事优先办;群众评、领导评、组织评)。10名村组干部和驻村帮扶队成员给群众立下“脱贫承诺状”,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对脱贫工作阶段性评估3次。创新脱贫激励措施,对村组干部帮贫困户、党员帮贫困户、致富能人帮贫困户成效突出的个人,在评先选优、村级后备干部列入、有关政策享受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形成了人人参与、支持、推动、监督精准扶贫工作新常态。

八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产业培育”的强村富民模式。采取帮联助力、项目整合、群众参与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筹措资金,大力实施水、路、电、房等基础建设,发展木器加工、蔬菜、林果、养殖、劳务等富民产业,完成民武自然村村内巷道改造硬化21条5300多平方米,自然村通村路拓宽砂化工程1.5公里,新修山区产业路1.5公里,拓宽改造山区产业路2.4公里,新修榜沙河民武段护村堤防700米;建成山场自然村200亩优质核桃园,扶持3户木器加工户注册成立小微企业,改造危旧墙5600平方米,动力电已接到户,安装太阳能路灯27盏,积极落实双联、小额妇女、精准扶贫专项贷款93户465万元。完成350米恶塄沟护村堤防、幼儿园建设征地和前期设计,创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先行、项目带动、金融支持、商贸推进”的民武特色脱贫致富新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