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一个都不能少”
——武山县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在奋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我们决不能让任何一个贫困村落伍,决不能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武山县委书记索鸿宾同志在全县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对全县人民的承诺掷地有声!

贫困,一个让人沉重的话题,也是一个令穷苦人民恐惧的字眼,贫困也是处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武山县的基本县情。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产业规模较小,该县大部分山区群众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收入增长缓慢,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列入六盘山连片特困片区,是我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市、区)之一。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勤劳智慧的武山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群策群力,攻坚克难,自力更生,与贫困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尤其是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抓住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等一系列有利发展机遇,壮产业、夯基础、强保障、惠民生,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有力促进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7.85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9.07万人,年均减幅12.3%,贫困发生率由41.95%下降到21.32%。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81元,增长13.7%。
加强领导 全面安排部署抓落实

今年6月9日,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隆重召开,省委省政府精心制定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意见》和“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吹响了新一轮脱贫致富的“冲锋号”,全省上下闻令而动,迅速掀起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热潮,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全面打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决战。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之后,武山县立即行动,迅速部署,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全县的第一要务,于第一时间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精准扶贫工作座谈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和精准扶贫推进会,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积极研究制定全县“1+18”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和8个作战图,进一步细化精准扶贫工作任务、着力重点和具体措施,迅速推进各项工作。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精准扶贫战役一打响,武山县就把领导带头作为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按照党政领导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扶贫攻坚上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县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下设“一室十组”,具体负责各项工作。建立了县级领导包片、包乡镇、联系贫困村的责任制,县四大组织主要领导包抓四个特困片带,每一名县级领导干部联系1个乡镇、包抓1个贫困村,在15个乡镇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站,形成了强有力的精准扶贫组织领导体系。
建档立卡 确保贫困群众无遗漏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省委书记王三运强调,落实好扶贫开发的战略任务要在精准上深入,重视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上、在扶贫攻坚行动“六大突破”上、在帮扶对象调整上、在解决特殊问题上、在协调推进机构高效运转上体现精准。

做好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从“1236”扶贫攻坚行动一开始,武山县就将贫困人口的识别作为开展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按照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特点及地域因素,在全县划分出西部浅山区、北部干旱山区、南部浅山区、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四个特困片带,作为全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进一步明确了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坚持统一识别标准、统一数据口径,动态掌握基本信息,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组织专门力量调查摸底、群众评议、乡村公示等程序,全县识别扶贫对象2.37万户、12.2万人,真正做到了底数清、问题清、任务清、对策清、责任清。对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填写发放《贫困村、贫困户登记表》和《扶贫手册》,深入分析、细致区分致贫原因,因村因户施策,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规划和具体扶持措施,并确定责任人,有针对性地予以扶持。
狠抓项目 完善基础设施改条件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群众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一直以来,武山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基础的重要途径和“换穷貌”的前提条件。

——紧盯群众“行路难”,大力实施国开行贷款试点县项目,今年计划硬化通行政村道路44条180公里,目前已完成招投标,即将开工建设,全县仅有的9个不具备实施水泥路条件的行政村,将按照四级砂砾路标准进行砂化,年内基本实现行政村通水泥路全覆盖。同时,我们已先期贷款2000万元,作为奖补资金,集中用于贫困村通自然村道路砂化,目前,涉及56个贫困村500多公里的自然村道路砂化工程正在实施。

——紧盯群众“吃水难”,依托“利用国开行贷款开展安全饮水建设”试点项目,正在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9处,解决10乡镇109个行政村295个自然村10.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年内将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

——紧盯群众“住房难”,采取联村单位帮建、施工队统建、农户自建等方式,年内改造4000户贫困户危房,全县41%的农村危旧房将得到改造。正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406户,同时,结合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整体搬迁、插花安置、就近搬迁等不同方式,引导贫困群众逐步向城镇和条件较好的村有序搬迁。
——紧盯群众“用电难”,已把解决7个自然村通动力电的问题列入改造计划,年内将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
突出优势 壮大富民产业鼓钱袋
思路决定出路!

输血不如造血。多年来,武山县坚持“输血”向“造血”转变的扶贫思路,以产业扶贫为核心,培育壮大蔬菜、劳务、林果、养殖等多元富民产业,扎实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每户贫困家庭至少有1项增收产业,有1人掌握致富技能,初步形成了“蔬菜主导、多业并举”的富民产业发展格局。

多年来,武山县将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在川道区主要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在半干旱山区成功探索推广“菜—粮—油”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目前,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36.5万亩,产值近20亿元,蔬菜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县近20万菜农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劳务产业一直是武山县群众的“铁杆庄稼”,政府为务工群众及时提供用工信息,加大组织输转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已培训群众2.7万人次,输转劳务9.6万人次,创收8.8亿元。

与此同时,武山县采取政策扶持、技术指导、经营引导等多种方式,着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特色种植、林果业、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新建规模养殖场13个,发展规模养殖户75户;新建优质果园1.5万亩,建成了6个千亩优质果品示范基地;种植全膜玉米13万亩,优质马铃薯21万亩,豆类和中药材6.5万亩;新建农家乐50个;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8个,流转土地12.1万亩。特色优势产业已成为鼓起群众钱袋子的新力量。
金融助力 破解发展瓶颈激活力

发展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针对群众在创业致富过程中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武山县充分发挥金融对扶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作用,创新金融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资金保障,探索出了“银行+融资平台+企业+农户”等五种金融助推精准扶贫新模式,为从事特色种养殖、农副产品经营生产加工等产业的贫困户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扶持,截至目前,已为贫困户发放政策性贷款4300万元。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启动了“中和农信”小额贷款项目,将有效解决贫困群众贷款融资难题。新建贫困村互助协会20个,投入互助资金400多万元,全县累计成立互助协会80个,互助资金达到1500多万元。积极与对口帮扶单位深交所的合作,联合开发了“深银通”金融产品。加强与各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县信用联社与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协会签订了3.5亿元的授信协议,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助推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大力实施金融便民工程,进一步加大村级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力度,县信用联社和农行计划实施“三农”和“四融”平台服务终端项目200个,推动金融服务向贫困村延伸,目前,已建成村级便民服务金融网点77个。
强化保障 紧盯公共服务惠民生
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对构建和谐新农村、全面改善群众生活、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精准脱贫,武山县坚持把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从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问题入手,下大功夫、花大力气,加快贫困村社会事业发展。
——教育方面,今年投入资金1.16亿元,实施56个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将新建校舍5207平方米。按照“乡镇统筹、多元办园、大村独办、小村联办”的思路和行政村群众需求,开工建设贫困村幼儿园31个。

——医疗方面,争取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项目66个,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年内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将达到246个。

——公共文化方面,开工建设农村文化广场64个,全县农村文化广场将达到213个,部分配套建设了乡村舞台和设置了健身器材,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农家书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三个全覆盖。
——社会保障方面,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兜底作用,对没有劳动力的低保户、残疾人家庭、五保户等特困群体通过救助方式保障基本生活,对因学、因病、因残、因灾等情况致贫的贫困人口进行了救助帮扶。
创新机制 整合各类资源聚合力
机制创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活力源泉。

武山县立足县情民意,结合双联行动开展,将帮扶机制和项目整合机制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坚实保障。

——健全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及时对省、市、县双联单位联系的贫困村进行调整,把由乡镇联系的60个贫困村调整为省、市、县单位联系,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帮扶。组建15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下派151名新提拔和后备干部到贫困村挂职锻炼,由双联干部、挂职干部、大学生村官和乡镇驻村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工作队,实现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队员全覆盖。广泛发动和依靠群众,采取筹资投劳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改变贫困面貌,在全县形成千方百计抓扶贫、千家万户谋发展的共同行动。

——建立项目整合机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双联资金、金融信贷资金向贫困片带、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户聚集,截至目前,已整合“一事一议”、以工代赈等各类项目资金1.9亿元,精准安排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深化拓展社会帮扶机制,深入开展“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精准扶贫”等活动,发动全县53家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非公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发动武山籍在外人士、民营企业家落实帮扶资金1427万元,帮办实事246件,形成了“集小流成江河”的社会帮扶局面。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县委、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扶贫工作责任书,制定了《扶贫攻坚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办法》、《选派到村任职干部考核办法》,注重在精准扶贫主战场考察、识别、使用干部,将脱贫任务与年度考核和推荐提拔相挂钩,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形成鼓励实干、注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
仲夏的武山,麦黄遍野,果蔬飘香,全县上下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广大群众,都在忙着同一个事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汗水洒满了每一个角落,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县48万人民群众的凝心聚力、艰苦奋斗,我们一定能够在精准扶贫这场大决战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