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全县新闻宣传永无悔 助推广电事业发展铸辉煌
——县文广局副局长、县电视台副台长马正德同志先进事迹

马正德,男,47岁,现任县文广局副局长、县电视台主持工作的副台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数十年如一日,踏实苦干,勇争一流,为推动全县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受到了干部群众广泛赞誉。先后获得全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天水市青年岗位能手、天水市“优秀共产党员”、县“优秀共产党员”等十多项荣誉称号。
爱岗敬业,致力于全县新闻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从1990年调入武山县广播电影电视局,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负责创办了武山电视自办频道,对武山广播自办节目实施了栏目化设置,播出时间延长了一倍。从一台摄像机、两台录像机到现在十多台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硬盘播出,从随机播出电视新闻到专门频道日播出9小时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台节目质量不断优化,播出水平不断提高。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节目管理中心在综合考核评估武山台广播电视节目时的结论是:“武山广播电视台是在按照现代媒体做节目,没有就宣传论宣传”。
2002年担任副局长后,在承担繁重的行政任务的同时,他依然担负着新闻采编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个人共采写广播、电视新闻稿件4800多条,主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武山新闻》等十多个广播电视专题栏目,摄制完成电视专题片60多部。先后有460多件作品被省、市报刊、电台、电视台采用,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先后创作的《我市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等广播作品和《云雾山下铺路人》等多部电视专题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2010年4月6日经他精心策划并亲自担任制片和编导的大型人文类电视栏目《宁远纪事》开播,次年选送的两件作品《青山王》、《武山罐罐茶》获全市优 秀电视节目二等奖。2012年3月电视系列片《秧歌?武山秧歌》获全市优秀电视节目三等奖;2013年3月《宁远纪事》——《渐次远去的祭祀---攒神》、《点高山》获全市优秀电视节目栏目二等奖,目前,这一栏目已播出节目110多期,成为全市名牌电视栏目。去年,他参与策划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山丹镇—因杯而名》节目的摄制,播出后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2012年12月,他策划、组织创办了《武山县文化广播影视网》,使县外更大的受众看到了武山广播电视台的视频节目,了解到了武山的发展变化,进一步宣传了武山。
艰苦奋斗,为全县广电事业发展不懈努力。在担任副局长并负责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十多年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一是规范节目运营,实现了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化;在广播电视台设立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广告部、播控部五个内设机构,实行了《千分考核制》、《栏目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把编采任务量化分解到个人身上,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采访、编辑、制作、播出不协调的问题和稿荒现象;二是协助单位主要领导赴天津宝坻,争取15万元扶助资金,购置了非编设备和硬盘播出设备,实现了自办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数字化;三是多方论证,积极争取资金,购置了100W全固态彩色电视发射机,在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架设了发射设备,使武山电视自办节目以12ch开路发射,实现了武山自办电视节目有线和无线并发,频道专设,武山人从此有了自己的电视频道;四是负责组织实施了新闻采编和播音主持人员招聘工作,面向全县公开招选了5名新闻采编和播音主持人员,充实了广播电视采编队伍;五是争取、组织并实施了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新修了机房,更换了设备,重架了铁塔,从根本上改善了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的工作和转播条件;六是购置了音频工作站,实施了广播制播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和广播电视播出机房的规范化改造;七是筹建成立了天水广播电视台武山记者站,使我县有了专业的广播电视外宣机构和人员。
率先垂范,危急时刻彰显共产党员本色。2013年“7.22”定西岷县地震波及我县。当天上午8时整,他立即组织召开全台采编人员会议,亲自带领采编人员深入到马力受灾一线采访,当晚,《甘肃卫视》、《直播天水》、《武山新闻》同时播出了全县受灾情况。“7.22”地震和“7.24”暴洪灾害期间,他亲自扛着摄像机,组织全台采编人员克服一切困难,兵分六路深入一线实地采访,沿安的、杨河的、四门的,一幅幅真实、感人的抢险救灾场面及时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播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武山抗震救灾工作纪实》等灾情汇报片及时准确制作,为县委、政府及时决策、上级部门了解受灾情况提供了依据。之后,他策划主办了“美丽武山-抗震救灾网络摄影比赛”,制作播出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公益广告,为全县抢险救灾、恢复重建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在同事们的眼里,他是单位最忙碌的人,每天第一个到单位,待外出采访人员反馈平安后才安心回家,节假日要加班,双休日还要调度记者出访,安排添加稿件。在负责广播电视台工作的十多年中,他一直坚持亲自写解说词,修改新闻稿件,有紧急任务时扛起摄像机亲自摄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编辑记者作出了榜样。作为业务领导,他率先垂范,亲力亲为,与同事互勉共进,平等相待,在全台乃至全局职工中树立了良好形象。
一个党员一面旗 干部群众心连心
——洛门镇廖阳村党支部书记汪军林同志先进事迹

2013年7月24日下午至25日凌晨,武山县洛门镇蓼阳村遭遇罕见的突发性暴洪灾害,顷刻之间,数间房屋倒塌,百亩良田损毁,护村河堤冲垮,面对肆虐的洪水,村党支部书记汪军林以高度的责任感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排查险情、撤离群众、添堵河堤,守护全村的安宁。他像一道巍然耸立的山脊,挺立在滔滔洪水之中,为受灾群众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
深入险境,排摸灾情。7月24日下午5时30分许,蓼阳村开始下雨,且雨点很大。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在受“7?22”地震影响的群众家中排摸灾情的汪军林心里“咯噔”一下,他立即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召开紧急会议,一方面安排村干部包重点地段、党员包重点户,一遇险情,立即组织所包地段群众安全紧急转移,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整装待命,密切关注雨情、汛情变化;一方面召开广播会议,动员村民克服麻痹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做好防洪抗灾准备。完成紧急分工后,他立即带领党员夜巡队,到地质灾害隐患点巡查险情。在巡查到罗岁成家附近时,他发现山上下来的洪水随时可能进入院内,万一有险情,后果不堪设想,他立即要求罗岁成带着家人撤离,但让老人离开自己住了多半辈子的家,老人说什么也不肯离开,汪军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劝说,最终,罗岁成一家4口安全转移。
险情蔓延、冲锋在前。凌晨2时50分左右,雨越下越大,南河暴涨,随时可能翻过河堤,如果不及时对河堤进行加固,蓼阳村将受到严重威胁。汪军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一方面向镇党委汇报请示,一方面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不顾河水上涨的危险,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加固防洪大堤薄弱地段,“大家跟我上”的声音穿越整个夜空。为了加快进度,他冒着暴雨将家里前不久刚买的最值钱的铲车开到了抢险一线,并动员村里3户群众,将自家的农用车也开了过来。经过长达5个多小时的奋战,截至25日早上8时,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对100多米河堤进行了加固,在场所有人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抗洪战役在村支部书记汪军林的领导下终于取得阶段成效。
抗灾自救,防范未然。灾情暂时过去了,几天都没合眼的汪军林依然奋战在抗灾救灾第一线,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嗓子喊哑了,脚都被水浸泡发炎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来回奔波在村上排摸灾情,每家每户都留下了他不怕劳累的足迹……群众劝他休息一下,但都被他婉拒了。他带领群众在村上特殊的几个家庭给他们做工作让时刻警惕自然灾害做好防范工作,他的一举一动群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群众看着他这么辛苦劝他抽时间休息,他说 :“群众还需要帮助,救灾还没有结束,生产自救才刚刚开始,我还不放心,”朴实的话语,真正诠释了共产党员关键时刻能够“舍小家、顾大家”的优良品质,更将共产党人在灾难面前发挥“主心骨、贴心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十载执着坚守 五朝梁铸就忠诚
——武山县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值机员王福德同志先进事迹

王福德,男,58岁,初中学历,现为武山县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值机员。一个人,一座塔,一辈子,寒来暑往,王福德的生活简单而又平凡。驻守海拔2070米的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三十载春秋,他一次都没有回家过年,为确保乡亲们能顺利收到广播电视节目,他忍受着巨大寂寞与孤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整整三十个春节。他说,看到大家合家团圆的温暖和幸福很高兴,大家的快乐就是他的快乐。他把美好年华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人民广播电视事业,30年不悔的赤诚之心,铸就了一个人民广播电视工作者的高贵品质和对事业的忠诚。
执着坚守,把快乐传输到千家万户。五朝梁电视转播台海拔2070米,距离县城约9.3公里,约1个小时的车程,在别人眼里,这里也许是个不错的世外桃源,但对于常年扎根于此的工作人员来说,就显得十分孤苦了。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始建于1979年。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县的广播电视节目就是从这里传输到千家万户的。如今,随着有线电视的发展,这里的部分功能已经消失,但是,部分群众收听收看的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节目以及武山广播电视台的节目都要经过这里转播出去,这样,每天20小时的值机工作就必不可少。王福德就是五朝梁广播电转播台的守护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维护保养好设备,保证节目信号正常转播出去,让全县正常接收电视。30年过去了,曾经的精干麻利的小伙子如今成了两鬓染霜的老头子。如果说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是一座铸魂的熔炉,那王福德在这里铸就的就是对人民广播电视事业的忠诚
热爱事业,在守护当中实现价值。“干了一辈子了,他不希望干得稀里糊涂的,让别人看不过眼。”王福德说。每当他听到群众说通过广播电视了解到了哪些党和政府的政策、学到了哪些致富技术、找到了哪些致财门路时,王福德的心里感到特别幸福,他觉得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己也是一个少不得的人。这时,他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到了守护五朝梁的神圣。于是,王福德在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一年一年地坚守下来,至今已经坚守了30个年头,而且他还在继续坚守着。他说:“我的情感、生活习惯已经和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血脉相连了。只要攀上五朝梁,我就心情舒畅;只要看见设备正常运转,广播电视信号准时发出,就幸福无比。”守护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成为王福德心中一道神圣的使命,既然他深爱着五朝梁,深爱着人民的广播电视事业,那就坚守吧!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才是一个活得有滋有味的人。
践行使命,于清贫乐道里铸就忠诚。多年来,一些亲戚、朋友见他整天风里来雨里去,忙得连饭都吃不上,每月领那么点工资,不解地问王福德,你这样玩命图个啥?王福德笑着说,“要说为了图个啥,我早就下山了。”他说,这个地方是很艰苦的,但我爱这个工作,既然自己喜欢这个岗位了,就没有理由不干好这份工作,机器出现问题了,自己会一个晚上睡不踏实,出去串门,看到群众看着清晰的节目,就有一种成就感。我早就决定要克服种种困难,一直干下去,已经离不开了。作为一个男人,他的话句句都是从心窝子里掏出来的。正是凭着这样一颗心,这样一股劲,他上山30年,五朝梁广播电视转播台没有发生一次技术故障,做到了100%安全播出。
山若有情山易老。王福德攀过的每一条山路、每一株草、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都为之动情,敬仰这位人民的广播电视工作者。
双肩挑起责任 真心服务群众
——桦林乡谢坡村党支部书记谢淑桂同志先进事迹

谢淑桂,女,42岁,中共党员,县人大代表,现任桦林乡谢坡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村主任、书记的8年时间里,凭着一股对事业的执著、一腔对乡土的热爱、一种坚韧不拨的精神,将谢坡村发展成了各项工作都位列全乡前列的村,受到乡党委、政府多次表彰。
在凝聚班子力量上下功夫。谢淑桂上任以来,针对村两委会缺少会议纪录,许多会议决定得不到落实的情况,她首先理顺会议制度,明确专人做好会议记录并要求重要的村务工作必须经村两委会讨论,实行民主决策。她根据上级下发的村务工作规则,结合该村实际,完善了村务工作规章制度。她认为:取得成绩的关键是搞好班子团结,班子团结得好就好像内燃机有了内在的动力,群众看到班子团结有战斗力,干事情才会有信心,用群众的话讲“就有了奔头”,全村有了凝聚力,小康生活还会离我们远吗?反之,发展社会事业奔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谢淑桂同志的一系列实事,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称颂。
在加快全村经济发展上下功夫。劳务产业是谢坡村的主导产业,也是该村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近年来,谢淑桂同志积极引导农民做好劳务输转,打响劳务品牌,在乡劳务站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组织百余人参加了劳务技术培训班;经多方奔走协调,2011年顺利完成了本村的安全饮用水项目,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问题;组织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硬化了村庄道路,保持村庄清洁,解决了村民多年来下雨天出行难的问题;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做好涉弄资金发放接对工作完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民保险工作,做好五保户资金发放,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户生活保障评定工作;做好村级道路的维护与清洁工作等。
在打造和谐新村上下功夫。为做好维稳综治工作,在乡政府和派出所的指导下,谢淑桂同志领头成立了谢坡村治安巡逻队积极开展维稳工作。她本人2012全年共参与调处群众纠纷21起,全部调处成功,没有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她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经常性研究工作,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将综合治理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使得全村综治工作在2012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上下功夫。全乡“双联”行动动员会议之后,谢淑桂及时组织村两委班子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及时召开会议,认真研究部署,成立了谢坡村“双联”行动领导小组,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共70多人参加的“双联”行动动员大会,认真传达了省、市、县、乡“双联”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全村开展“双联”行动重点工作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严格按照“贫困中的特困,困难中的更难”的原则,认真摸底排查,在详细了解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和家庭收入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把有致富愿望、有致富潜力、家庭确实困难的农户作为帮扶首选对象,筛选确定出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采取得力措施,组织群众开展村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以整顿村容村貌、清理垃圾为重点,彻底清理村内街道两旁的垃圾堆,对长期积累的垃圾,采取填埋或运送垃圾场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到房前屋后无“三堆”,村内主干道净化、绿化、整洁化,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同时,积极联系联村单位实施民生项目,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谢坡村体育广场,经常性的组织群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切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培养文明村风上下功夫。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把谢坡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谢淑桂十分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008年建成新的村级活动场所,村部基础设施较为齐全,设有党员活动室、计生办公室、卫生所、农家书屋等。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夯实了谢坡村民众的物质文化基础。
在村任职八年多来,谢淑桂同志对工作始终风风火火,对事业始终兢兢业业,对群众始终情深意长,对自己始终严格要求。梅花香自苦寒来,谢淑桂同志,正是凭着踏实的足印、执著的精神、奉献的情怀,为该村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树立了新时期村干部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