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走在武山的大街上,在你看到这个山水古城的外表在一天天变得靓丽的同时,也会感受到这里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健康文明向上的气息。
进入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街道和一栋栋的现代建筑,风云雷雨坛、滨河路风情线、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和宁远生态园设计新颖,构建独到,每到夜幕降临,广场上就会响起热闹的音乐声和锣鼓声……

武山县紧紧围绕创建省级文明县这一奋斗目标,县委、县政府把文明县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与中心工作统筹安排,同步考核,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日前,精神文明之花,在武山县遍地盛开,各项创建工作正紧锣密鼓有序展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武山突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载体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在有条件的镇村规划建设了集休闲娱乐、倡导新风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室。村民在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不忘发展乡村文化,为人们送去了欢声笑语。洛门镇蓼阳村全国优秀电影放映员李改成,怀着对传统文化的一腔赤情,在镇村的支持下,组织一帮热爱文艺戏曲的村民成立了洛门镇民俗歌舞团,唱响了十里八乡的村村落落。尤其是武山旋鼓舞,经过精心打造,已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相继登上了省市电视台,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通过扎实开展文明镇村、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和城乡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洛门镇郭庄村60多岁的老党员张爱花,近年来因行动不便,才放下了十几年如一日义务管护的村街,被群众誉为为民造福不松套的“老黄牛”。在她的带动下,全村人养成了不但“只扫自家门前雪,也扫他人瓦上霜”的良好习惯。桦林乡牛庄村妇女干部闫爱芳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成长,被群众称为“留守儿童的好妈妈”。黑池殿村六旬老人马丑娃,家里种10多亩地,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年夏天,雇工收地十分困难。去年他参加了老年旋鼓队,与村里的中老年人打成一片,今年夏收时,没用他说话,该镇文化大院的10多名旋鼓队员主动帮他将粮食收进家,解了他的燃眉之急。……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拓展,“青年志愿者”、“文明义工”、“代理家长”等文明之花在武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竞相绽放。

在陈门村,记者见到几位妇女正在清扫街道上的垃圾。村支书魏军喜介绍说:“水泥路、绿化、路灯等硬件设施上去了,日常的管理也得跟上去啊!”记者在农家书屋看到,小小的农家书屋坐满了捧书阅读的农民,书柜中的科技、文史、文化等各类书籍报刊摆放有序,编有统一书目序号,两大本厚厚的借阅册登记得满满当当。如今,在武山县已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344个。“武山旋鼓”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山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小小的农家书屋,已经成为武山县广大农民群众汲取知识、科技致富的桥梁,并悄悄改变着农村的生活。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象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互为因果,互促共进。今年1至7月份,武山县大口财政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21.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7.6亿元,同比增长42.5%。(通讯员 何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