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甘肃日报记者 吴梦寒)3月8日一大早,武山县山丹乡周庄村喧嚣不已。来来往往拉韭菜的卡车挤满了村里的蔬菜交易点。卖韭菜的、买韭菜的,讨价还价,很是热闹。“从去年腊月到现在,这儿天天都这么热闹。”村民王三永也开着自家的农用车来卖韭菜。王三永家种了2亩大棚韭菜,到现在他割了四茬,亩产在4000斤左右,平均一亩地就能挣1万元。王三永说,“过年前的头茬韭菜价钱更好,一斤能卖5元多,比种小麦划算得多。”
眼看着王三永的一车韭菜全都装上了青海乐都来的大卡车。
车主叶青祥是周庄村的老客户了。每年到了韭菜成熟的时候,叶青祥就从青海乐都到周庄村来。“周庄的韭菜品质好,现在路好走,路上还开通了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不交过路费,非常方便。”叶青祥载重6吨的大卡车每个月要跑15趟到周庄村来贩韭菜,平均两天跑一趟。

村民王虎平今年40岁,可他说自己种韭菜有30多年了。“我们周庄人人种韭菜,我从记事开始就会种。”他家里现在种了2亩韭菜,今年收入2万多元。“王虎平可是我们村的有钱人。”王三永说。王虎平的收入,主要还来自当农村经纪人。王虎平的爱人有个小本,上面记着谁家卖了多少韭菜,收了多少钱。晚上,卖了韭菜的村民们就挨个上门核对领钱。登记在册的村民有近1000人。“去年腊月,客商最多的时候,每天交易量有20万斤。”王虎平说。武山县是“中国韭菜之乡”,周庄村又是远近闻名的韭菜种植村,韭菜走得很好。王虎平代替农户和客商交易,每年交易额能有两三百万元。他自己当然赚的也不少。

走进周庄村的田间地头,一座座蔬菜大棚错落有致,一个个日光温室首尾相连。据介绍,近年来,周庄村加大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以韭菜、西瓜为主的设施蔬菜产业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种植方式,也从露地种植发展到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村上2000多人全靠种菜收益,村民们冬天种韭菜,夏天种西瓜、西红柿,秋天套种架豆王。为了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周庄村还申请注册了“盘龙”牌蔬菜商标,组建了周庄蔬菜专业合作社,打出了品牌,闯出了销路。目前,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周庄村强村富民的动力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