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映古城
——武山60年巨变系列报道之一
六十年栉风沐雨,六十载千帆竞发。武山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县人民前进的脚步铿锵有力,发展的历程激情跃动,60年的艰苦奋斗,铸就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武山。
武山县是中国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武山革命斗争早期领导人王廷杰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陇右工委的委派,1933年共产党员柴宗孔在武山开展地下工作,1936年9月建立了武山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刘坪支部。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武山,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民主革命时期,武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支部一面旗”。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始终是武山革命和建设的脊梁。1956年,优秀共产党员汪鑑受党组织委托,组织修建了国内第一例上山引水工程——东梁渠,获国务院嘉奖;杨河乡广元村党支部书记王耀祥为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日夜操劳,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为民奉献的壮歌;滩歌镇黑池殿村党支部书记张兆平带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建设文明新村的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在武山的改革发展中,处处闪现着共产党员冲锋陷阵的身影。
在组织建设中,武山县坚持“常规工作打基础、重点工作创特色、难点工作求突破、整体工作上台阶”的工作思路,以提高各级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目标,不断加强了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县上在领导班子配备中重实际、重实绩、重民主、重创新、重和谐,推行了干部任免票决制,坚持把作风过硬、品德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选拔任用到重要领导岗位。在村级阵地建设中推进了“安家计划”,在党员队伍发展中实施了“输血计划”,在企业党建发展中实施了“对接计划”。
在“双培双带”活动中,全县共落实项目资金1800万元,确定致富示范项目680个。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开展以千名村干部素质提升、万名农村党员创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和使用等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提升促进行动”,创建示范乡镇党委4个,示范村支部12个,示范非公企业党组织3个,全县的基层党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目前,全县共有党员15066名,基层党(工)委21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561个。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勇敢的武山人民不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苦干实干的精神,展开了有声有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从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温饱型农业向特色突出、规模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转变。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运行质量逐步提升,经济结构日趋完备。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崭新的县城在渭水之滨拔地而起。以宾馆、饭店、农家乐、商场、市场、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建成各级各类学校265所,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健全,武山旋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实施了乡村道路通达工程,修建通村公路1373条3230公里。建设水利灌溉工程428个,建成水窖1.86万眼,解决了17.74万人的饮水问题。累计修建梯田35.8万亩。
组织建设夯基础,武山经济大发展。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山县委、县政府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统筹农业产业、拉长工业短腿、激发商贸活力、培育旅游优势、统筹城乡建设、实现工农一体”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经济社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去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799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