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县赴山东寿光考察系列报之二
三元朱村的启示

5月5日,武山县赴山东寿光考察团专门深入到三元朱村,通过参加座谈会,听取讲解,实地观摩的形式,全面学习考察了三元朱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在发展蔬菜特色产业中的有益经验,该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耐心介绍了他们发展蔬菜产业的成功做法,核心是他们有着四种强烈的意识,才催生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发展产业意识强。三元朱村两委班子始终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奉行“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工作主张,能够紧密结合本村的实际,带领群众毫不动摇地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使蔬菜产业经济得到了质的飞跃。从1989年开始,该村17名党员干部在王守义书记的带领下,努力试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08年度,全村共有冬暖式蔬菜大棚530个,年总产值达到了3885万元,人均收入上升到11300元。
二是特色品牌意识强。三元朱村始终珍惜“冬暖式大棚发祥地”的美称,大力发展蔬菜特色产业,全力打好“寿光”蔬菜牌,打造“乐义”蔬菜这张名片,引领了蔬菜产业向精细化、高层次方向发展。在王乐义的带领下,先后试验、改进、并推广了冬暖式大棚技术,引进试验成功了滴灌、微机控制、无土栽培、生物防治等20余项技术,引进、试验、推广了近20类300多个作物新品种。以推广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为根本,生产出了高品质的绿色蔬菜,“乐义”蔬菜成为全国著名商标。同时,与蔬菜产业相匹配的三元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乐义化工公司也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三是培训人才意识强。三元朱村始终认为“一个人富了不算富,一个地区富了也不算富”,为此,把人才培训放在重要位置,大力培养各类蔬菜产业人才,及时发起建立了“国际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充分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培训中心,向广大农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培育新型农民。为了让全国农民兄弟都能从蔬菜种植中得到实惠,以王乐义为首的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共举办培训班600多期,无偿发放各种科普书籍和录像带。积极派出蔬菜技术员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指导蔬菜生产,努力传播农业技术。同时,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利用本村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做好相互间的交流研讨,到2008年底共接待外地参观、考察、学习人员达100多万人次。
四是和谐奋进意识强。三元朱村两委一班人在带领群众兴产业的同时,努力创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通过科学规划,民主决策,200多户户均面积在330㎡的居家小楼房拔地而起,高标准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全部投入使用。大力兴办敬老院、学校和幼儿园,全面实施吧“养老金”和“合作医疗”制度,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积极建设环境优雅的群众性健身及文化娱乐广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附:
三元朱村发展蔬菜产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程
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 王乐义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来自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的各位领导、朋友们,下面我就三元朱村发展蔬菜的过程为大家说一说,供大家了解一下。
发展蔬菜在寿光是有历史的,从北魏年间就已经开始了,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那个时候主要种植的是韭菜。建国以后,我们主要搞保护地栽培,刚开始的时候是小阳畦,种植蔬菜提前上市。但这种方式不方便,于是我们便又开始搞了拱棚,使用小拱棚之后,种菜方便了,基本能解决早春和晚秋生产,在冬季不行。所以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们改进了拱棚,在北面打了一个墙,形成了日光温室的雏形。但在冬季的时候,温室里还是不能生产蔬菜的,温度不够,我们想办法进行加温,种植了油菜、菠菜、香菜、芹菜等叶菜,可以正常越冬了,而辣椒、黄瓜、西红柿等果菜还是不行的。这样发展了十多年,寿光两万三千亩、四万九千多个大棚,冬季都烧煤加温,一个棚一冬就要烧五、六百斤煤。
在1986年,我们村围绕这个产业,想办法怎么样为老百姓增加收入,我就提出了建议,能不能把寿光的大棚进行改造,进行采光保温。当时我的这个提议,我们支部的7个成员是意见不统一的。但提这个事,我有理由。我们村有座山岭,种田田不收,种菜菜不长,占地400多亩,我在1979年从山东农业大学请了一个教授,当时他建议让我们发展果树。于是硬是把土地分下去,在这个老教授的指导下,东面种了苹果,西面种了葡萄,南面种了山楂,3年见果,4年有效益,5年丰产,到1986年好的农户收入五、六千元,普通的也收入三、四千元,温饱问题全面解决了,乡亲们很高兴。我说这是什么,这是科学技术。于是我说这个事,我们做不到的,外面不一定也做不到,我们应该走出去学。从1987至1989年3年当中,我们考察6个省,学习设施栽培,把人家好的经验和做法集中起来,针对寿光原来的大棚进行了5项技术改革,成功了。可是在当时农民不但不敢种,而且还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让党员干部带头。当时我说:“你们为什么当党员?为什么当干部?当党员就是要带头的,就是要担风险的;当干部就是老百姓选你要干事,不干事当什么干部。”当年我们全村有党员干部27个,在27个党员当中,我们选了年富力强的、有劳力的17名党员进行宣传动员。在1986年,我们的17名党员干部先开始试验,8月13日建棚,10月18日播种,12月14日黄瓜上市,一举试验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我们为寿光的蔬菜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的黄瓜在加强管理之后,一直卖到了第二年的“五一”前后,管理最好的卖了两万六、七千元,一下子全村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乡里乡亲看到我们种棚的良好效益,也纷纷加入了进来,第二年一下子发展了181亩大棚。当时我们村里176户人家,720亩田。乡里乡亲都要种大棚,我就动员这17名党员干部,说“都是乡里乡亲,大家都要帮忙,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手把手地教,遇到困难,我们解决”。一年之后,我们全村的存款达到180多万,县委当时召开了一次全县的万人大会,表彰奖励我。当时的寿光县委书记讲了,寿光县938个村中,村民存款过百万的,只有寿光县城附近的几个村,其它村没有过百万的,三元朱村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年村民的存款就达到180万。乡里乡亲尝到甜头了,都开始种大棚。截止2008年底,我们村的日光温室发展到了860亩,全村总收入3860万元,人均纯收入10700元,实际上比这个数多得多。我们现在有技术员140多人,分布在全国20个省、市和自治区传授技术,他们收入最低的是一年3万,平均5—6万,出国的是10万。我们从1991年起,对外传授技术。
你们甘肃那个地方,我去过武威,办过培训班,已经有五、六年了,现在发展到了什么情况,我最近没有去过,所以不是太清楚。
我们这个村,原来也是个穷村,1978年的时候,全村总收入是17万元,不到现在一户的收入。
参加完“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回来以后,在考虑,怎么样落实好“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我认为要发展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三元朱村是个基础,但根据我们村的基础和条件,应该怎么样发展呢?春节前后我把村里的人召集起来,开了三次会,每次参加会议有50多个人。我说了三个方面:一是大家有什么事提出来,农户办不到的事村里办,村里办不了的,申请上面解决;二是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种植技术,要交流出来,让大家都要学到;三是要谈谈家庭的收入情况。当时参加会议的150多户人,最低收入是十万三千元,最高的家庭收入十七万六千元。1978年的时候,我们全村总收入是十七万元,还是个空数,而这个十七万六千元则是个实数。可以说,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现在全村固定资产是2600万。
随着生产的发展,村民的富裕,我们条件也改善了很多。2005年我们开始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城乡设计院设计图纸,每户投资20多万,村上每户补助4万,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建成,每户330多个平方。第一期工程我们首先搞的是敬老院、幼儿园、学校,接着就是合作医疗、生活超市、农资超市,第二期是农民住房,第三期搞的是我们接下来要看的现代农业园区。这个园区占地是260亩,有多功能培训大厅,能一次培训300多人员,供全国各地来的人参观和学习。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来我们村视察,看了以后很高兴,对我说:“乐义同志啊,我嘱咐你两件事,一件是你要把技术一如既往的向全国传授,让更多的农民增收。我们国家有8亿多农民,农民达不到小康,我们国家永远进不了小康社会,这件事非常重要;第二件,你要培养人才,培养人才要从基础做起,首先把农村小学办好,我们国家有了人才就兴旺发达了。”总书记走了以后,我们这四年时间,按照总书记嘱托,首先,选寿光最好的技术员派往全国,在西北每个省创办一处农业科技中心,以避免往返的不便;其次,我在三中全会上发表了一个倡议,号召社会各界为很多很想来学、可是没有钱的农民朋友们捐款,后来捐了250万,培训了2000多名贫困地区的农民;第三,我们对日光温室又进行了改进,原来在我们地区零下15℃时可以不加温安全生产,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进行了试验成功之后,可以在零下20℃时甚至零下27℃时仍可以不加温正常生产,连续两年,均安全越冬。我们把这种温室叫做第五代日光温室,在园区建了20座,供农民兄弟学习、参观、借鉴。这种大棚不但可以种菜,也可以种瓜,还可以种果树,是真正多功用的日光温室。我们的技术骨干,在技术上是年年创新,不断发展的。从2002年起,我们开始生产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打入了大中城市超市。2001年,我们为了把蔬菜出口,达到人家的指标,用我的名字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乐义”商标。
为了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2009年我们又做了一个大的规划,要在全国各大城市郊区组建100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有机食品蔬菜,并配套齐全检测、贮藏、包装、加工等设施,辐射带动周边上万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