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报道之天水在线聚焦武山县桦林乡
立足实际 开拓创新 务求实效
——武山县桦林乡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纪实

大力推广全膜玉米 促进农民增收

硬化后的村庄道路
桦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捷。位于武山县西端,辖17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3634户,17682人。总面积101.73平方公里,耕地37750亩,人均占有耕地2.135亩,园地3365亩,林地6022亩。陇海铁路横贯东西,“316”国道和在建的天定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408mm,年平均气温10℃,年日照2310.8小时,无霜期218天。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以小麦、洋芋、胡麻、玉米等为主的粮食作物栽培17种;以白菜、胡萝卜、韭菜等为主的蔬菜类26种;以甘草、灯花等为主的药用植物42种。气候极适宜于果树的生长,其中,谢坡苹果曾文明全国。花岗岩、白云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利用。

几十年来,桦林人立足恶劣的自然环境不懈奋斗,特别是近几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全乡发展的思路,确定了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养殖小区和劳务输出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环境优美型、生态友好型乡镇,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的桦林,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极大改善农业落后面貌
2008年,全乡大力推广以全膜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通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全乡14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落实全膜玉米5050亩,涉及2045户,完成年初任务的101%。办成了赵坪、兰沟连片千亩示范点,涉及402户,面积1000亩;办成了300—500亩示范点2个,马滩村示范点338亩,110户;上沟村示范点503亩,120户;孙堡村示范点100亩,49户。全乡共完成示范点面积1941亩,涉及681户,由县农技站专家全面协助技术指导。此外,在赵坪、兰沟示范点落实了7个品种的品比试验,不同密度比较试验,不同铺膜方式种植试验,在上沟村丁湾组落实不同铺膜时期全膜玉米比较试验,共4个试验,做到了试验与示范相结合。
另外,乡上积极引进新品种洋芋籽210210斤,在高崖村冉家屲农建区域内规模种植洋芋1000亩,在陈咀、郝山、上沟、高河、包门、马滩、朱湾、寨子等村完成5000亩的种植。其次充分利用土壤环境,建成郝山、谢坡、包门、柒坪等村稳定的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
去年因地制宜,选择果园建设基础好的牛庄、高崖、天局、孙堡四村全面完成丰产坑开挖、填草窖粪、果树栽植等工作,新建优质果园基地1000亩,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

二、发展科技农业,增产、增收、增效
桦林乡地处武山县西部偏远山区,农业基础脆弱、设施落后、靠天吃饭、农民就业门路窄、增收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等现状始终制约着“三农”发展。近几年,乡上注重把农业生产思路转到提高农民素质,推广良种技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上,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农业现况。由科级以上领导带队成立了7个宣讲组,利用冬春农闲时机深入村组农户进行讲解,全面宣传实施现代农业的简单步骤,宣讲面达到92%。春播夏收期间,我们免费为农户调运优质玉米、洋芋种220000多斤,并在县农牧局科技人员指导下巡回各村跟踪播种栽植服务,进行新技术支持和农资市场清查。同时,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得到加强,新修农田7600多亩,修复水毁堰渠7条,购进新式农机具30多套(件),二牛耕田被逐步取代,土地耕作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化标准的养殖小区
三、推进规模养殖业步入规范化
去年,乡上积极争取项目,协调扶贫贷款60万元,采取农户入股合作养殖的方式,新建桦林兴发养羊场,形成良种羊存栏数达500多头的规模化股份制特色产业。同时协调贷款40多万元,继续扩建桦林兴旺养牛场和桦林兴隆养殖场,进一步扩大养殖小区规模,规范养殖小区服务管理及运营,使养殖业经营收入达到35万余元,实现利润16万元。今年,在扩大养殖小区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科学养殖水平,继续发展规模养殖。2008年新建高崖村调成养殖小区,投资50万元,6户群众联建养殖小区一个,已引进良种母猪50多头,仍在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鲍湾村劳务产业带头人李斌元联系4户群众,建设养殖小区一个,圈舍建设已全部结束,正在积极引种。赵坪村正军养殖小区由5户群众联建,总投资100万元,采用“正大”模式,拟建高标准、高规格猪舍8栋,目前已建成猪舍3栋,内墙全部选用泡沫板等材料,可极大地起到保暖作用。其余5栋正在建设当中,已引进良种母猪120头,公猪4头,育肥猪80多头,并聘请大百龙公司技术顾问蹲点指导。

硬化后的村内巷道

谢家屲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现场
四、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开展实施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去今两年实施硬化了赵坪、牛庄、孙堡,谢坡、兰沟、鲍湾草沟门6个村约13公里的村庄道路,大大改善了群众的出行状况,改善了村容村貌;实施了3个村的墙体刷新、涂白美化工程,并为两个村制作了6幅文化墙,为两个村安装了5盏路灯,实施了亮化工程。在乡政府驻地村内栽植风景树种,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绿化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
谢家屲异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面实施,已完成60套住宅的建筑任务,搬迁谢家屲山区农户60户,提高了该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同时新修渭河堤防工程256米,可有效保护移民新村和农田的安全。

五、乡政府移址新建项目进展顺利
桦林乡政府驻地是1985年修建的,为砖混结构。由于时间长的原因,大部分办公室已破旧不堪,一遇下雨天,房顶渗漏非常严重。同时由于住房紧张,不得不两三个干部挤住在一间宿舍里,给工作和生活都带来极大不便。
今年以来,在进行了多方筹备和前期筹划下,桦林乡政府移址新建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经县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全面完成了选址、规划、征地、招标等工作,4月1日进行了奠基,目前已完成乡政府综合业务楼、计生业务楼、大灶、餐厅的主体工程建设,正在全面进行瓷砖的铺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善政府的服务职能和办公居住环境,同时新修乡政府位于全乡的中心,也将大大方便群众办事。
六、重品牌,强基地,劳务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劳务产业的发展,是西部地区、欠发达乡镇农民实现增收的现实选择。
桦林乡发展劳务产业,突破重产业经济、轻劳务经济的观念,把发展劳务产业放到突出位置来抓。通过健全市场体系,加强技术培训,优化服务手段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不断壮大劳务输出总量,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完善劳务输出保障措施。
一是确立了劳务输出为全乡支柱产业的指导思想,在全乡形成共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劳务产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三是拓宽务工领域,加强基地建设。2008年在巩固加强原有务工基地的基础上,新建劳务基地两处,使全乡已有规模化务工基地达到12处,进一步拓展了就业渠道。四是打造桦林建筑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形成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建筑公司17家,500万元以上7家,2000万元以上集团公司1家,有力带动了劳务产业的发展。五是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协会建设,为务工人员提供信息服务和法律援助,全力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六是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有组织输出力度,实现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确保务工安全。2008上半年共组织培训务工人员2000多人次,颁发技能证书400多本,输出劳动力5000多人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600多人次,创劳务收入1200多万元,占农民纯收入的58%。

新建中的渭河堤防工程
改革开放30年带给桦林人民的变化令人欣喜,全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桦林将继续以围绕“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化“两支队伍”(乡村两级干部队伍),实施“三大战略”(劳务产业、农民增收、科教兴乡),抓好“四个基地”(中药材种植、优质果园、优质洋芋、地膜玉米种植),打好“五个硬仗”(计划生育、新农村建设、养殖小区建设、农田基建、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发展思路,团结全乡人民,鼓足干劲,努力拼搏,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早日带领全乡人民奔小康,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翻开桦林历史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