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武山县按照新农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和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安排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培养新型农民、改善基础条件、整治村容村貌为重点,紧紧围绕川区干渠配套化、农村饮水安全化、村内道路水泥化和村庄庭院整洁化的“四化”目标,统筹规划,典型示范,强力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坚持村镇建设规划有效控制、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到户的原则,按照“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产业发展思路,以村为单元,户为基础,自下而上编制产业规划。在每村确定一个主导产业、1—2个优势产业,着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村庄建设规划突出地域特色,充分体现民俗习惯和乡村特点,做到专业要求与农村实际相结合。在去年完成了15个省市级示范村的村庄建设总体规划,35个市级推进村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简易控制性规划编制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完成50个村的村庄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和80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了30个村的村庄建设总体规划和40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狠抓规划落实,严格宅基地等方面的审批,有效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二是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快了蔬菜、洋芋、畜牧、劳务四大产业开发,种植全膜覆盖玉米5.02万亩,榆盘、高楼、咀头等乡建成集中连片、规范标准的千亩大点;调运洋芋良种67.5万斤,建成洋芋良繁基地5万亩;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增蔬菜8000亩。畜牧产业健康发展,15个高标准养殖小区建设全面启动,发展规模养殖户150户,对已建成的34个养殖小区加强后续管理和改造,切实提高产出效益。康达牧业10万头肉牛屠宰线正在抓紧建设。林果业建设进展顺利,新建温泉东梁苹果基地1000亩,鸳鸯罗家沟核桃基地1200亩。马力镇苗丰等13个整村推进村的产业建设全面启动。抢抓发达地区劳务资源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壮大劳务经济,输转劳务人员7.22万人次,创收1.52亿元。

三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了新进展。坚持不懈地抓了政策、法律、科技、文明“四进农家”活动,切实加强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整合各种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依托“温暖工程李兆基百万农民培训”项目,在县职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大林职业技校等劳务培训基地,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14期,培训45260人次,有效提高了农民的致富技能。县科协、农牧、蔬菜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聘请专家在项目区、蔬菜园区和养殖小区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群众3000多人次。对全县11个蔬菜园区实行科技承包,提高了园区效益和质量。结合各类培训,进一步加强对村干部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致富能人和初、高中回乡青年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新农村道路硬化一角)
四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加快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和以沼气利用为主的生态家园建设行动。按照年内实现川区所有村和全县50%以上村道路水泥化目标,在大力推广去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采取群众投工投劳、集资备料,县上补助水泥的办法,大力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县财政列支700万元补贴水泥2万吨,计划完成95个村巷道硬化,年内全县实现道路硬化村达到173个,目前已完成硬化81村93公里23万多平方米。农村沼气建设在加强对已建37村4400眼沼气池后续管理的同时,新建成沼气池600多眼。梯田建设在桦林沟流域综合治理示范点及其他12个乡镇完成优质梯田4000多亩。涉及5乡镇26个村3万多人的饮水安全项目已基本完成管线埋设,城关镇家坡至陈门渭河堤防即将完工,东顺渠下段衬砌正在进行。

(正在建设中的滩歌镇黑池殿省级示范村)
五是示范村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实现“八通六有”的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八通”即,通安全饮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网络、沼气、远程教育网;“六有”即,有学校、文化室、村级阵地、卫生所、农家连锁店、幼儿园。滩歌镇黑池殿村进一步完善措施,整合力量和资金,加快102户新农宅工程、群众休闲活动场所、幼儿园、村卫生所、文化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优化种植模式,采取以苗代补等措施,完成了460座移动棚航椒5号栽植,冬暖棚旧棚改造和移动棚配套建设已全面启动;养殖小区和占地20亩的鱼池建设稳步推进。洛门镇文家寺村高标准实施了村庄绿化,咀头乡何尧村建成了群众休闲广场,洛门镇大柳树、鸳鸯镇丁门等村启动了休闲广场建设。城关镇陈门、山丹乡车川等村新农宅建设扎实推进,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政府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