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紧扣打造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持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有效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一是突出土地改革,稳基础促流转。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总原则,指导秦州、麦积、甘谷、武山、张家川等5个县区开展整村试点,妥善化解延包中的矛盾纠纷。制定出台《天水市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取得农村土地经营权审批实施细则》,推进土地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建设,健全承包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制度,全面推行全国统一的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截至目前,土地流转台账信息平台全市备案流转合同3.5万份,备案流转面积22.34万亩。
二是突出龙头牵引,强产业扩矩阵。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产业发展“生力军”作用,聚焦果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紧盯省市确定龙头企业引培任务,深入推进龙头企业引培提升工程,2024年新引进培育农业企业27家,新培育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家、新增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全市农业产业化农头企业发展到620家,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增至4家,其中,秦安雪原果品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带产业、产业联主体”的发展格局。
三是突出主体培育,提质量增效能。聚焦“五有”标准,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列异合作社动态监测和“空壳社”清理,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57家,清理“空壳社”347家,全市农民合作社达10631家。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全面实行“一码通”管理,广泛推广应用“随手记”数字化工具,新发展家庭农场191家,有588家完成统一赋码,509家使用“随手记”APP,全市家庭农场数量规模快速增长,数字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麦积区南皋家庭农场和秦安县闫家沟农业专业合作社分别入选第五批和第六批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四是突出服务创新,助小农稳增收。聚焦服务小农户,紧盯粮食生产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2024年争取到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资金1680万元,完成托管服务21万亩,补贴服务主体243家,惠及小农户7.58万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个县区搭建了农业社会化数字化服务平台,累计实施社会化服务面积61万亩,带动16.27万农户节本增效,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了群众稳定增收。
五是突出融合聚链,延链条提效益。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秦州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麦积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秦安县安伏镇、甘谷县磐安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形成了产业聚链成群的良好发展态势。通过“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协同发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运作,推动产业链延长,全产业链竞争力显著增强。
六是突出要素保障,优生态强支撑。制定印发《天水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发改、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单位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市县上下联动、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千员带万社”行动,持组建1100名辅导员队伍,初步构建起“市、县、乡、村”的四级辅导员指导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服务保障,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金融贷款服务范围、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等举措,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截至目前,累计帮助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52286笔,申贷金额60.77亿元,实现授信25016笔,授信金额3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