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小沙弥与“东方微笑”
□ 张富有

月初,在天水市秦州区图书馆二楼,我有幸参加晓宜工作室主办的“微笑2025”新年文化沙龙活动。该活动全程由媒体人、作家胡晓宜主持,通过聆听诗人汪渺等九位嘉宾各自对“微笑”主题的理解和分享,受益匪浅。作为二十多年前,参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申报世界遗产相关工作的一员,我对麦积山石窟的“东方微笑”则更加关注。近一周来,就“微笑”主题一直在大脑里萦绕,总觉得自己有一个作业要写。
2014年,麦积山石窟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遗址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常青曾说:“麦积山石窟以泥塑冠绝于世,古代艺术家用鬼斧神工的技艺、自由发散的想象力,以及不朽的创造精神,造就了一批具有丰富情感,能够传神达意的经典造像,故而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太平广记》记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冈峦,麦积处其中。”庾信在其《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一文中写道:“麦积崖者,乃陇坻之名山,河西之灵岳。高峰寻云,深谷无量。”王仁裕在《题麦积山天堂》中写道:“蹑尽悬空万仞梯,等闲身共白云齐。”其险峻可见一斑。
那么,麦积山石窟里迷人的“东方微笑”究竟指什么?我觉得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张铭所说的,“麦积山石窟许多塑像都以微笑形象示人,站在他们面前,好像能超脱烦恼”,这句话是客观且较为准确的概括。当然,也有人觉得第44窟主佛和第121窟正壁右侧菩萨与弟子的表情,都是“东方微笑”的代表。就我的观点来说,更倾向于大多数人认可的第133窟“微笑的小沙弥”,在我看来该塑像独具特色,尤为珍贵,更具“东方微笑”的艺术感染力。该塑像轻易不对外开放,能够看到真身的人并不多,但其美的吸引力却是不可低估的。就让我们一起从以下细节的描述中来尽情感受:
“微笑的小沙弥”年仅十多岁,眉宇间尚未脱去孩童天真无邪的稚气,脸上的喜悦和羞涩惟妙惟肖,十分逗人喜爱。其神情,俯首侧耳,似乎在专心致志地聆听佛的教诲。细眯的双眼,又好像在琢磨刚才的说教,而那深深刻印在他嘴角上的永远会心的微笑,更像是领悟了其中的奥妙,真可谓虔恭、脱俗、颖悟聪慧。我觉得其形象不仅令人难以忘怀,所展现出的独特“东方微笑”魅力,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微笑的小沙弥”神态堪称一绝,他的眼神清澈而宁静,仿佛蕴含着对世间万物的洞察与理解。那微微眯起的双眼,透露出一种温和与包容,没有丝毫的嗔怒与烦躁。目光中似乎还带着一丝好奇,仿佛在探索着未知的世界。嘴角轻轻上扬,形成一抹浅浅的微笑,这微笑并非肆意张扬的大笑,而是一种含蓄、内敛的表达。它既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又有着修行者的超脱与淡然。那微笑中仿佛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苦难的怜悯,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微笑的小沙弥”姿态同样别具韵味,他站立的姿势端庄而又自然,身体微微前倾,仿佛正准备迈出前行的一步。双手合十,置于胸前,表现出对佛法的虔诚与敬畏。头部微微低垂,显示出谦逊的姿态。整个身体的线条流畅而优美,比例协调,展现出一种和谐之美。这种姿态既展现了小沙弥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又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微笑的小沙弥”服饰更是细节满满,他身着宽松的僧袍,衣袂飘飘,给人一种轻盈之感。僧袍的褶皱自然流畅,仿佛随风而动,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领口和袖口处的装饰简洁而精致,体现出工艺的精湛。腰带束在腰间,不仅起到了固定僧袍的作用,还为整体造型增添了一份层次感。服饰的色彩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已略显暗淡,但仍能依稀看出当初的鲜艳与华丽,那或许是象征着佛法的光辉与神圣。
麦积山石窟小沙弥的“东方微笑”,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岁月的长河中,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让人们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如今,当我们再次凝视小沙弥那迷人的微笑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工匠和修行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这微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璀璨明珠,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真、善、美,在生活中传递爱与温暖。在这古代艺术作品的海洋里,你会感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慰藉。
这几日天气晴好,每当太阳微斜为夕阳,我临窗欣赏这件珍藏多年的雕塑艺术仿真品,每一次看到的微笑都在升华。当冬日里的阳光从阳台的玻璃窗照进来,我更多的是负暄温暖,而小沙弥是与阳光完全融合的心灵通透,是最具标志性的“东方微笑表情包”。此刻,想不出更准确的文字描述我与小沙弥之间对视的情感,还是用去年我出版的诗文集《踏涧石》中收录的诗歌《写天水》中的句子作结。即,你要写天水,就不能只写天水,要写烟雨里的麦积山,“东方微笑”连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