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天水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2022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开展情况,同时发布6起司法救助典型案例。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田代奎主持发布会,院党组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黎平生、第八检察部主任刘春雨参加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介绍,近年来天水市检察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落实检察司法关怀,努力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结合“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以及“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等专项活动,突出未成年人、退役军人军属、残疾人、困难妇女等重点人群的权益保护工作,加大案件办理力度,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救急解困、修复社会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司法救助工作,自2022年以来案件受理数、实际救助金额实现三年连增,取得显著成效,为124名困难当事人发放救助金312万余元。
增强合力 完善内外联动救助机制
对内加强制度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和《甘肃省国家司法救助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坚持“应救尽救”“应救即救”原则,成立了司法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受理、审查、审批、发放等工作流程,确保司法救助工作有序开展。对外持续强化协调联动,切实发挥司法救助“雪中送炭”“救急解困”作用。市、县两级检察院充分发挥多部门协作优势,召开部门协作座谈20余次,联合印发了《关于建立妇女儿童及老年人权益保障协作机制的意见》《关于开展司法救助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专项活动的实施方案》《清水县国家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工作办法(试行)》等多部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打牢了多方协作联动的制度机制基础,为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供了全方位机制保障和法治保障。
综合帮扶 构建“检察+”多维度救助模式
积极拓宽救助渠道,开展多级联合救助,进一步拓展了“司法救助+社会救助”模式,形成了“检察+助推乡村振兴”“检察+关爱军人军属”“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和“检察+妇女维权保护”等多维度救助模式。办案中统筹主动排摸、线索移送、检察监督等工作方法,由“坐等送案”转变为“主动问案”“积极寻案”,使司法救助惠及更多困难当事人。同时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为重要契机,推行“一案一方案”的“个性化”救助措施,协调落实社会救助30余人,其中协调落实低保等10余人,落实助学措施15人,落实助残措施8人,进行心理辅导30余人次,进行临时性救助7人3万余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检察温暖,切实以检察为民担当擦亮了主动创稳底色。
长效救助 打造“一揽子”救助工程
采取引导就业、产业帮扶、协助纳入低保户等方式,打造“一揽子”救助工程,既帮助被救助对象解决生活实际困难,也帮助他们扶思想、树观念、立信心,多措并举力促被救助对象摆脱实际困难,避免了“只给钱了事”的简单做法,切实提升了司法救助的办案质效。通过开展不定期回访,进一步加强对救助款项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确保每笔救助金都切切实实用在被救助对象生活困境的解决上。三年来,天水市检察机关已对90余户被救助对象进行了160余次回访,重点查看救助资金的使用情况,跟踪解决被救助对象在就业、医疗、脱贫进度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在案结事了人和上下功夫。
拓展思路 以“数字检察”赋能司法救助提质增效
以数字检察建设为契机,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路,以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为切口,积极探索搭建司法救助大数据办案模型,健全与法院的线索发现、移送机制,以进一步提升救助线索来源,扩大线索筛查范围及准确性,不断提升救助实效。模型上线运行以来,全市共排查出救助线索15件,已成案办理5件,实际发放救助金4人10.4万元。

黎平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下一步, 天水市检察机关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结合“三抓三促”“主动创安、主动创稳”行动,充分发挥司法救助“扶危济困”优势,聚焦农村地区困难当事人、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统筹救助资源、增强兜底功能,积极争取民政、残联、妇联、社区、村委会等多方支持,持续完善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机制,精准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常态化开展对被救助对象的回访帮扶活动,不断巩固深化救助成果,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为平安天水、法治天水建设贡献检察力量。

部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市委政法委、市中级法院、市社会工作部、市民政局、市妇联有关科室负责人受邀参加新闻发布会,甘肃日报、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甘肃法治报、天水融媒体中心、天水在线等多家媒体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
(新闻来源:天水市检察院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