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升传统文化能力、持续培养壮大本土人才队伍,涵养乡风文明,发挥模范带头作用。1月21日,红堡镇举办2024年度“名家工作室”授牌仪式。正式授牌张增安中医传承、高彦荣庞公石加工、张小平蔬菜大棚种植等名家工作室3个。
红堡镇通过建立乡土人才“链条”式培养机制,着力在挖掘、培育、用好乡土人才上下功夫,打造一支以掌握特殊技艺的能工巧匠、善于开拓创新的传承能人、拥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能手为重点的乡土人才队伍,多层次、多渠道搭建乡土人才发展舞台,勾勒乡村振兴人才“雁阵图”,让乡村振兴“脉动”更强劲有力。

“选种育苗”拓宽视野寻才建库,将乡土人才“聚起来”
红堡镇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资源,不断充实乡土人才“蓄水池”。形成党建引领、协同推进的镇村两级联动乡土人才管理服务格局。建立“1+23”两级管理服务网格,形成管理全覆盖、服务无盲点、发现常态化的乡土人才发掘机制。组织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开展“拉网式”摸底调研,充分挖掘散落在乡村民间的熟悉乡土人情、专业技能成熟、示范引领显著的乡土人才。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健康水平、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崔刘村的张增安大夫,出身中医世家,通过细品历代名家的学术精髓,精心构筑起以“顾护脾胃为三本”的临证辨治认识体系,为中医临床增添瑰宝。他既是坚守中医传承之路的坚毅行者,也是桃李满天下的无私师者,倾囊相授,培育众多中医人才。凭借着精湛医术与无尽热忱,他扎根乡土,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方百姓的健康,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的伟大内涵。

“破土发芽”滴灌育才提质增效,让乡土人才“强起来”
“订单式”制定乡土人才培育计划,采取“自己教、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推学+送学”“理论学习+实操”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乡土人才教育培训。红堡镇作为清水三大古镇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庞公石更是享有“中华一绝”美誉。通过高标准打造红堡镇庞公石产业园,先后挖掘出以高彦荣为代表的两个庞公石加工特色产业名家工作室。在高彦荣的带领下,庞公石的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深受市场欢迎。通过参加各类展会、利用网络平台等方式,积极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优先吸纳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就业,帮助困难群体脱贫致富。他还定期举办技能培训,让更多村民掌握庞公石加工技艺,共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开花结果”搭建平台兴才蓄能,把乡土人才“用起来”
红堡镇注重发挥乡土人才优势,不断扩大“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方”的示范带动、集群发展效应。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先进模范表彰活动,通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时代新风,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让文明浸润乡土,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西城村作为清水县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白驼流域产业片带,建成各类设施蔬菜大棚72000平方米,引进普罗旺斯、羊肚菌等新品种11个,发展“西红柿+草莓”“万寿菊育苗+西红柿”“火锅小菜+羊肚菌”等5种产业结构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张小平作为红堡镇西城村的蔬菜种植大户,种植大棚蔬菜已经8年了。在他的带领下,村里的蔬菜大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通过不断创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蔬菜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推动红堡镇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目标稳步迈进。
下一步,红堡镇将积极发挥本地优势,将乡土人才深度融合,充分展示特长和优势,发挥名家在乡风文明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努力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为乡村文化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来源:清水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