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按照“示范引领、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彰显特色”的思路,打造了一批村美院净乡风好、业兴民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示范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坚持规划引领,全面有序推进。印发《关于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统筹村庄发展定位和各类资源保护,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要素,全市确定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等发展类村庄1364个,已全部编制了“多规合一”规划编制。按照“政府主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清水县已创建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县,全市创建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镇15个、示范村308个。
坚持生态优先,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三大战役,累计建成垃圾焚烧站52座、垃圾填埋场9座、垃圾压缩站106座、污水处理站82座。持续推进废旧农膜专业化回收和尾菜处理资源化利用,全市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4%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50%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9%。大力推进“厕所革命”,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42.4万座,覆盖率达80%以上。全市创建省级清洁村庄1399个,清水县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麦积区入选“2020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坚持产业先行,推动融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深入实施果品产业迭代升级、蔬菜产业提质增品、畜牧产业扩量增效、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提升“四大工程”,全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产业基地标准化水平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储藏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果品、蔬菜、畜禽、中药材综合产值分别达115.2亿元、104.2亿元、98.3亿元、17亿元。
坚持党建引领,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塑形”与“铸魂”并重,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推动乡村治理和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打通乡村治理“神经末梢”。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创新移风易俗抓手载体,大力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制度,积极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治理,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发展动力。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