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指出要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近年来,天水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党建引领,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不断健全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体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清水县贾川乡梅江村积极探索推行乡村治理“123”模式,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着力点,努力提升服务群众质效,探索出了“三治融合”推动乡村治理新路子。

一、打造“一个矩阵”,弘扬文明新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将古民居“朱家大院”、廉洁文化广场、家风家训基地等串联打造成文明实践基地矩阵,通过“图说上墙”、文化长廊、“大槐树讲坛”“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多形式开展党的理论政策宣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深入开展“立家规、亮家风、传家训”活动,积极推进“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培育选树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用村中事、身边人,引导群众自觉弘扬传统美德。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作用,把破除陈规陋习、抵制天价彩礼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创设“红白事六条”,对参加人数、宴席档次、礼金等进行约束,“白事一碗菜,红事八大碗”已成为全体村民共识,减轻人情负担,形成文明新风。2023年成功创建为市级和美乡村。

二、优化“两项服务”,刷新幸福指数。一是优化便民服务。以党群服务中心“四化两度”提升行动为抓手,设置便民小驿站,建立村干部节假日值班、村民事务“代跑”制度,为村内群众提供快递代收代送、养老社保事务代办等民生服务事项,为外来人员提供休息饮水、道路指引、临时充电等暖心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末梢神经”。二是优化志愿服务。聚焦“一老一小,一特一弱”等重点人群不同需求,统筹驻村工作队和乡土人才力量,组建7支志愿服务队,定期走访特困群体,为行动不便老人开展洗衣、理发、打扫卫生、代购生活用品等服务;建立爱心托管站,为“三留守”人员组织象棋、二胡等文体活动,在传统节日开展“一起吃爱心团圆饭”活动,为放学后无人照看学生,在村读书室开展托管服务,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三、健全“三项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推广运用积分制。建立“积分超市”,制定积分制管理运行办法,将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环境整治、乡村建设、文明培育等重点任务细化量化纳入积分管理,通过“一加一减”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累计为群众兑换生活用品2000多件,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二是建立网格化管理服务机制。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网格员”三级体系,整合村干部、党员、乡贤、志愿者等力量,配强“一专四兼”网格员队伍,常态化下沉村户一线采集信息、收集意见、排查隐患、调处矛盾、帮办事务,今年以来排查整治各类隐患3处,办理民生实事7件,化解矛盾纠纷12起,真正做到“群众吹哨、网格报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办”。三是完善说事议事机制。大力推广“田埂说事”“庭院座谈”等便捷说事议事模式,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乡村治理格局。充分发挥“五老”人员威望高、人缘好、经验足等优势,建立“五老说事室”,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建立“村调委会+村党支部+乡司法所”三级调解机制,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98%以上。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马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