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天水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蔬菜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和蔬菜产业提质增品工程,坚持川区与山区并进、设施与露地并举、质量与效益并重,完善工作机制,狠抓措施落实,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推动全市蔬菜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2023年完成蔬菜播种面积113万亩、产量277.5万吨、综合产值104.2亿元。

一、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建好“菜园子”,丰盈“菜篮子”。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积极实施钢架大棚改造和蔬菜标准园、产业园创建,不断扩大设施蔬菜、速生叶菜生产面积,加快蔬菜育苗基地建设,加大蔬菜复种套种扩种力度,切实增强蔬菜生产保供能力。建成集约化育苗基地32个,集约化育苗2.5亿株,建立千亩标准化基地25个、万亩以上蔬菜规模化基地14个。积极开展老旧设施改造提升,完成改造提升老旧蔬菜大棚0.61万亩,新建钢架大棚0.58万亩、连栋温室16万平方米,维修加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7.8万亩,更换塑料棚膜2.6万亩,加装三层保温棚膜5.4万亩。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6.7万亩,产量91.8万吨,蔬菜主要品种涵盖叶菜类、茄果类、瓜果类、根菜类、花菜类、豆荚类、葱蒜类、食用菌类,品类齐全,四季供应。

二、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增加“含新量”,提高“含金量”。加快推进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培育和推广应用,推动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借助蔬菜产业园区、示范点等平台,引进航天系列辣椒和番茄、甘蓝、黄瓜、叶菜类等蔬菜新优品种100多个,优种推广率达到了95%以上。加强与国内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和人才培养,示范推广“物联网”、遥感、粉色多功能转光棚膜等新技术新材料,总结出川区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山地“粮—油—菜”两年三熟间作套种轮作模式40多种,建立各级示范点10个,创建市级蔬菜标准园21个,集中示范水果番茄、西甜瓜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实施设施栽培“千人指导万人培训”农技提升行动和“三区”科技服务,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培训指导和技术服务,累计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4600多人次。

三、延伸拓展产业链条,锁住“新鲜度”,提升“附加值”。深入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新建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33座、新增储藏能力3.9万吨,有效实现蔬菜冷链存储,保鲜上市。加快蔬菜深加工技术应用和产后处理设施建设,积极开发脱水蔬菜、浆水酸菜、辣椒系列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武山县成立陇浆源食品发酵工程中心,实现日产浆水酸菜7.5万包,酸菜凉菜6万多包。天水众兴菌业完成工厂化食用菌生产设施改造,产能由日产50万吨提高到70万吨,投资2亿元的食药用菌北虫草工厂化生产线建成投产。甘谷县引入甘肃朴坤、甘肃唐振山脱水蔬菜加工公司等企业入驻园区。甘谷县磐安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张家川县中部蔬菜产业园、武山县省级蔬菜产业园、秦州区省级果蔬产业园等项目相继建成。

四、严格质量安全监管,把好“投入关”,守护“舌尖安”。深入实施“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日常巡查,指导生产主体和种植户科学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强化上市前农残速测把关,推动监管措施落实到乡、村,落实到生产主体,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全年检测蔬菜样品9489份,食用菌样品1310份。扎实推进豇豆农药残留突出问题攻坚治理,对豇豆生产基地和种植户进行全覆盖排查建档,将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豇豆种植户全部纳入监管名录管理并进行专项监测,张贴发放《豇豆农药经常检出农药清单》《禁限用农药名录》《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3500多份。豇豆、韭菜、芹菜、油麦菜、辣椒、番茄“六棵菜”等重点治理品种抽检量达52.8%,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五、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提升“知名度”,畅通“销售路”。认证有机农产品蔬菜品牌1个,绿色食品蔬菜品牌24个,甘谷辣椒、大葱、大白菜,武山韭菜、豆角、蒜苗,张家川乌龙头列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或保护产品。甘谷辣椒、武山韭菜入选“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羲皇”金针菇、“陇上椒”辣椒、“溪园红”辣椒入选“甘味”农产品企业商标品牌,瑞德园脱水架豆王被评为甘肃名牌产品。成功举办2023天水·武山蔬菜博览会暨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现场签约金额27.38亿元。积极宣传蔬菜品牌,不断拓展市场,畅通蔬菜营销渠道,建立蔬菜价格信息监测点38个、直销网店36个,扶持蔬菜冷链运销重点企业10家,累计建成各类蔬菜专业市场95个,积极建设蔬菜“南下通道”和“产销对接”“菜篮子”直供、线上线下直销等渠道,蔬菜远销26个省市及东南亚地区。
(新闻来源:天水市农业农村局 转载:李俊锋)